分成充滿太多的不确定性,尤其對沒有讀者基礎的新人作者而言,分成的收益往往很不樂觀。
不過現實很多時候買斷對新人也很不友好,因為沒有名氣,出版方給的買斷價格高不到哪裡去。
總之,在新人時期,稿費上都談不上友好就是了。
這也是一開始趙瑾瑜沒跟戴琳琅談出版的理由,當時她是純新人,不可能會給她高價的。
如今戴琳琅雖然還是新人,但卻是“強勢”新人了,《主母》熱度的高漲,讓采薇報社對這本小說也抱起了期望,在評估過後,願意給出800兩的出版買斷價格。
這個價格談得上是高額買斷了,須知道,一些小報刊給新人的買斷價格是有可能低到五兩銀子的。正常的報刊,給新人作者的價格往往也不會超過100兩。
采薇報社給戴琳琅的這個價,得有點名氣的作者才能拿到。
就是按照10%分成銷量來計算,定價68文錢的單行本,也得賣出12萬冊左右,作者才能拿到這個錢。
但現實就是《相思》旬報這幾年來總銷量超過12萬冊的小說,一個巴掌都數得過來。
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畢竟《相思》旬報平均每期銷量都在三十萬左右,裡面刊登的長篇小說都是報刊編輯精挑細選的,怎麼出版之後,銷量破個十萬都沒有呢?
可數據不是這樣粗暴對等計算的,報紙的銷量是報紙的,單行本的銷量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大多數的作者在購買《相思》旬報的時候,為的是整個報紙的小說質量,其中短篇小說占據了報紙的大頭,長篇小說要是不好看,但因為報紙上其他短篇小說符合口味,讀者也會購買。
《相思》旬報平均每期三十萬左右的銷量,大部分都是報紙本身的粉絲讀者貢獻出來的。
而這裡面,有多少能轉化為刊載的長篇小說的讀者,就不一定了。
一般來說,《相思》旬報對長篇小說有3%~5%左右的轉化率,就算正常的。
當然,這些說的是一般情況,像《主母》這樣的小說,就不能以普遍的規律來計算。
采薇報社覺得,假設《相思》旬報目前新增的三十萬銷量有二十五萬是緣于《主母》這篇小說的話,排除掉囊中羞澀,難以出起或舍不得再出68文買單行本的讀者,以及覺得在報紙上看過了劇情,不想再買單行本的讀者,還有其他種種因素不會購買單行本的讀者,按照30%的轉化率計算的話,也能有個七八萬銷量,加上《相思》旬報原先30萬銷量的3%~5%轉化率,以及後期連載新增的讀者,投入的宣傳,《主母》單行本銷量要突破12萬應當不是難事。
所以綜合考量之後,報社才會給出800兩的出版買斷報價。
這對任何一個新人作者來說,都是一筆很可觀的價格了。
然而戴琳琅最終還是拒絕了。
不是因為她有什麼穿越者的盲目自信,覺得自己一定能夠順風順水作品大賣,而是在收入兩百多兩銀子後,她手頭上并不缺錢,現在又是在學校,沒有什麼緊急迫切的大開銷,既然如今,她自然也想要試着博一下。
就跟報社出高額買斷想賭一把一樣,戴琳琅也想試試,在這個世界出版的第一本書,能不能給自己什麼驚喜。
反正她還年輕,賭得起,沒必要盯着八百兩銀子不放。
“既如此,那就談分成吧。”
戴琳琅在簽約作者的契書上要求了契約期間寫作出版的書,若是談分成,最低都要10%,當時采薇報社也就這一條讨論了許久,因為正常來說,新人的分成都挺低的。
雖然他們乙級作者簽約标準給的是10%,但那都是有高要求的,完不成要求,契約等級有可能會下降,屆時分成标準自然也能降。
而與戴琳琅簽署的契約是不能下降的,不管她的作品如何,哪怕質量差,最低都要給10%,優秀的作品還要再談。
《主母》這篇小說,怎麼看也不能用10%的最低分成,可若是給高了,報社這邊也不太願意。
雙方讨論之後,最後決定采取階梯分成。
15萬銷量以内,按10%分成。
15萬~20萬銷量,按12%分成。
20萬~30萬銷量,按16%分成。
30萬~50萬銷量,按19%分成。
超過50萬銷量,則按照22%分成。
至于再往上,就沒有說了。因為小說行業發展以來,銷量超五十萬冊的,少之又少,就是當年掀起古代言情小說熱的《玉奴嬌》,當年的總銷量都沒破五十萬,也就是再版多次之後,銷量才沖上了一百萬冊,成為百萬暢銷大神作者。
而自她之後這樣的百萬暢銷書作者,屈指可數,其中是新人作家的,一個都沒有。
新人作家别說是暢銷百萬冊了,這十年來,就是銷量破五十萬的,一個也沒有。
所以分成提到五十萬這個階梯,基本就萬無一失了——在當下,采薇報社确實如此評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