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荒唐天子 > 第13章 王陽明的聖賢之路

第13章 王陽明的聖賢之路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他開始在洞中讀《易經》,去不斷探索,不斷發現。

他夢寐以求的,是想要找到一條通往聖賢的路。

曾幾何時,他研究儒學,追尋孔孟之道,感悟“仁德之心”,但是儒學衆說紛纭,并不是王陽明追尋的聖人之道。

後來,他開始研究佛學和道學,而且常常心有體會,将佛道之學認為是聖人之學。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發現佛道之學依舊不能解答心中的困惑。

夜深了,他躺在在一口石棺中,開始了思考:為什麼那些熟讀聖賢書的官差會依附權貴去欺負弱小?為什麼不受王化的苗彜居民能夠樂于助人?為什麼劉瑾嘴上說着聖賢之道卻無惡不作?為什麼蠻荒之地卻有着正義之心?這些問題,書上沒有答案。

那麼,哪裡可以找到答案?聖賢之道不在書中,那它到底在哪裡?王陽明在思考。

孔孟講仁義和禮,佛家講慈悲,道家講無為,朱夫子講“理”,他們到底誰才是對的?既然格物緻知,那麼格什麼物,得什麼理?王陽明每天都在思考。

吃飯時,在思考。

砍柴時,在思考。

連睡覺時,還在思考。

終于有一天,在那個荒涼的山谷中,在那個死一般沉寂的夜空中,他雙腿盤地而坐,雙目微閉,心中在一遍又一遍的反問自己:仗義執言,追求真理,我錯了嗎?不,我沒有錯,錯的是劉瑾,是這個世道錯了。

天有天理,人有人欲,存天理,去人欲。

欲在何處?“理”又在何處?

欲,在心中,那麼,“理”呢?“理”在哪裡?

冥想許久,一陣狂笑劃破甯靜的夜空,在山谷中經久不絕:我悟道啦!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原來我苦苦追尋十九年的“理”,不在浙江,不在南京,不在北京,也不在貴州,而是在我心中。

沒錯,王陽明頓悟了。

他悟出了“天理即是人欲”“心即理”,中華文明因為他而增添了一抹濃烈的色彩。

龍場悟道,是載入曆史的一刻,那一刻已是永恒,世人将不斷追尋王陽明的腳步,去探索“知行合一”。

王陽明,你是好樣的!你終将得到了曆史的認可,終于追上了孔孟與朱子的腳步。

你是五百年夜空中一顆璀璨的星星,你的成就終将照亮所有奮力前行的人。

悟道之後,王陽明結合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最終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論——心學。

所謂心學,便是心外無物,世間萬物皆由心出,心中所想、心中所知、心中所解,統一構成了你對世界的認知。

後來,王陽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便是将你内心所知與實踐行動合二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很多人可能會陷入“先知後行”的誤區,沒有知識理論的基礎支撐,貿然去進行實踐行動,就很容易走偏、走岔。

王陽明對此做出了解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行就是對知的探索與補充,知又能為行提供基礎理論和探索方向,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并不是獨立分開的。

很多人容易認為應該知先行後,最後走入了隻知不行的境地。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是同一思維的不同形态。

知是行的本源,行是知的道路,就好比兩隻手牢固締合,一手抓理論,一手抓實踐。

現實中紛擾太多,很少有人能夠堅守本心。

朋友,你須記住,内心的力量才是最強大的,隻要心力不竭,就會源源不斷地爆發出新的動力。

此外,王陽明還為貴州學子立下了規矩: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極大程度上影響了貴州教育的發展,推動貴州文化教育跨了一個曆史性的裡程碑。

悟道之後,王陽明之前心中無法解開的疑惑都得到了解決。

為了報答當地百姓的幫助和照顧,他在龍場創建了龍崗書院進行講學,赢得了貴州百姓和學子的傾慕和擁戴。

龍場講學讓王陽明名聲大振,貴州本地的官員聽了他的課,都紛紛相邀到自己的治地進行講學。

其中有一人名叫毛科,是王陽明的同鄉,聽聞他的事迹後便邀請他到貴陽講學。

時至今天,貴陽和修文等地還保留着王陽明講學時期留下來的痕迹,諸如貴陽的陽明祠和翠微園,修文的陽明文化園等等。

有道是人怕出名豬怕壯,出了名之後的王陽明,名聲很快就傳到了劉瑾耳朵裡。

劉瑾得知王陽明還活着,氣得半死。

不光是活着,還活得好好的,活成了聖人。

有了聖人的光環加持,劉瑾也拿王陽明沒辦法,三年任期到了,隻得将其調任,任命為廬陵縣(現江西吉安)知縣。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