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扶蘇穿成宋仁宗太子 > 第16章 第 16 章

第16章 第 16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開學第一天,蘇轼就受到了國子監同學的熱烈歡迎。畢竟嘛,抗擊西夏是大宋的政治正确。蘇轼用的還是宋人最為追捧的方式,狠狠煞了西夏的威風。

比起打打殺殺什麼的,當然還是用嘴炮,哦不對,用語言教化,訓得蠻夷頭都擡不起來,更能體現我孔孟弟子之氣度、泱泱中國之威風啦。

待蘇轼點頭承認了身份之後,圍着他的幾人更加激動,又叽叽喳喳地問起各種奇葩的問題。

“你今年果真隻有七歲嗎?”

“西夏人都長什麼樣子?”

“我聽說,你一句話把西夏使臣氣得當場吐血,氣絕而亡,是真的假的啊?”

是的,七歲生日剛過。

長相上和和漢人有點相似,禮儀風俗卻截然不同。

哪裡來的傳言……三人成虎不過如此!

蘇轼曾經想象過一千種入學的場景,唯獨沒想到會是這樣。一圈圈未來的同學團團把他圍住,仿佛在觀瞻從大理南洋遠道而來的珍禽異獸。

何止是同學在湊熱鬧呢,就連國子監的講師們上課也點了他的名字回答問題,借此機會,把人瞧了個仔細。

蘇轼:“……”

蘇轼:“…………”

自己明明是個愛出風頭的性格,怎麼真的到了大出風頭的關頭,反而不自在了呢。

國子監入學三天後的夜裡,蘇轼借着燭光給父親蘇洵寫信,就把疑惑寫在了信中。除此之外,他還寫了許多——

國子監的老師們都很喜歡我,同學們對我也還不錯,沒有想象中挨欺負的事情發生,您就不用擔心得睡不着啦。就算有幾個看我不爽的,見我還在風口浪尖上呢,也根本不敢拿我怎麼樣。

阿爹啊,您就安心回眉山老家備考吧,不用擔心我了,待明年您中了進士選官到汴京之後,我也是名正言順的國子監子弟啦。

對了,早知道我當初就不答應幫趙小郎保密了,鬥倒西夏使節是他幹的,這個國子監的名額也原該屬于他。希望他不要怨恨我鸠占鵲巢,不知道我寄信給濮王府,他還會不會回複。

過了兩天,蘇洵的回信也到了。

一是說,你爹最近準備收拾收拾行囊,回眉山應考了。兒啊,雖然阿爹不放心留你獨自一人在汴京,但咱們蘇家的當務之急是考出個官身來。等阿爹中試後,兒子你也是七品官子弟,留在國子監就理直氣壯了。

還有,阿爹在國子監附近賃了一間二進的宅子,留下兩個家仆,兒子你放假了沒事可以去住一住,在汴京也算有個落腳之處。至于那一位趙小郎,你照常和他通信就好,日後有緣總能相見的。

如果扶蘇能看到這封信的話,就一定能猜到,蘇洵多半是勘破了自己的身份,至少能猜到他不是濮王之子那麼簡單。不過為了維護兒子純潔的友誼,蘇洵可什麼都沒說。

他把年僅七歲的孩子獨自放在京城,堪稱心大的典範。可是細細盤算一下,又不得不誇蘇洵是個聰明人。

宋夏和談一日不結束,西夏的使臣一日不離開大宋的土地,蘇轼就要出一日的風頭。他越站在風口浪尖上,反而越安全、越不容易出事。蘇洵自己不盯着,自然有官家、看過那封邸報的官員、國子監的講師幫他盯着。

還有就是,“厚顔無恥”幾個字的傳播度遠比想象中要大多了。

先前說過了,大宋畢竟是個講究風雅含蓄的時代,文人士大夫們見到别人用這四字把西夏使臣罵得狗血淋頭,心底都是極酣暢的。可他們自己顧忌着所謂面斥不雅,是打死也不會用的。

可是大宋的百姓就沒那麼多顧忌啦。也不知道是誰第一個用的,這個詞飛快地流入了市井之間,并通過街坊鄰居吵架大肆傳播。又因為其背景故事有群衆喜聞樂見的元素,愈發增添了一份傳奇色彩。

蘇轼聽到的“西夏使臣當場氣絕身亡”的傳聞,就是這個詞廣為流傳的副産品。

除此以外,還誕生了許多換頭同人在内的二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楊貴妃怒斥安祿山、寇相公氣倒蕭觀音。

連故事最初的原型諸葛亮都被換了,但他在兩軍陣前怒罵的對象,不再是曆史上沒甚名氣的王朗,而是百姓們耳熟能詳的曹丞相、或是司馬懿。

王朗成了厚顔無恥出圈的最大受益者。

而最大受害者呢,不用說,當然就是西夏使節團了。一連好幾天,和大宋接洽的時候,他們都能看到大宋官僚們臉上那種要笑不笑、努力憋得很辛苦的表情。

就連大相國寺來來往往的僧侶們,也時常用一種奇怪的神情看着他們。閑暇時出入汴京附近的勾欄巷子裡喝酒、吃茶、聽說書,總能在背後聽到一陣低低的轟笑。

使節團走到哪兒都憋了一肚子的火,又找不到可發作的借口,隻能無可奈何地自己生悶氣。

更要命的是,他們自己人看楊守素的眼神都開始不對了。如果不是楊守素那日應對失當、落下供人笑話的話柄,他們怎麼會落得今天的地步?

更有人本身就看不慣楊守素一個宋人爬到他們西夏人頭上,私心裡覺得,那天的小孩兒其實說得在理——讓一個叛國之人教西夏何為禮義廉恥,這不是在開玩笑嗎?

使節團内部出現了分裂的前兆,再加上日常生活蒙上了被恥笑的陰影,西夏使節團的士氣自然節節敗退,不複一開始強令相國寺長老們陪聊的趾高氣昂了。

負責和談的官員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隔日一次的磋商變成了一日一次,和談的條款也步步緊逼,争取用西夏的心理壓力為大宋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國事當頭,宋祁作為堂堂禮部侍郎,連皇子的功課都下旨由贊讀司馬光代勞,就是為了和談在忙前忙後呢。

于是乎,當扶蘇被代崗的司馬光折磨得實在受不了了,頂着倆碩大黑眼圈,甯可擱下一張老臉去撒嬌,也要千呼萬喚宋先生回來上課之際,就看到一向對他有求必應的官家罕見地猶豫了。

如果是為了懲罰自己亂跑的話,遭受幾天司馬光“春風化雨”的管教也夠了,仁宗肯定不會做得太過分。

但現在宋祁卻回不來了,為什麼?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