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學多年,街上的這些乞兒分屬哪家,徐行之自然摸清了,不過是悄悄從王霞懷裡摸出一封信再進行替換,隻要給銀子,對于那個乞兒來說不是難事。
拆開信之前,徐行之久違的有些緊張,他攥緊左掌,把這封要寄往長安的信拆開。
信紙上的字字句句映入徐行之眼簾,徐東來、王霞和徐衆望一家三口隐藏十八年的秘密,此刻盡數暴露!
左掌越攥越緊,若這幾張信紙是銅鏡,定然能照映出徐行之面上的狠厲與難過。
自幼時去了鎮上童生老先生那裡啟蒙,徐行之就感覺到了徐家這一家三口的異常,對自己的身世有所懷疑,可是,原來他并不是命不好,徐東來、王霞和徐衆望費盡心思保守的那個秘密,比他能想象到的還要令人作嘔!
這封信雖然出自徐衆望之手,在信中提到這個秘密也是為了威脅那位在長安給侯夫人當奶娘的“雲姨”,但顯然信紙上的每一個字都是真的。
縣學學舍的窗棂緊閉,屋中隻徐行之一人,暗淡的光線中,不知過了多久,他的眉眼漸漸恢複平日裡的清潤,把這封本要寄往長安的信好好收了起來。
在被關進縣衙大牢後,徐衆望還死不承認是他給小月爹娘寫了那封信,因為他故意改了字迹,一個賣貨郎怎麼可能寫出一手好字呢?但徐行之拿到的這封信,每一個都是出自徐衆望之手,等秘密被揭露的那一天,不會給徐衆望一絲狡辯的可能!
由不得徐衆望不承認!
徐東來和王霞花重金加急寄往長安的那封信,便是等上三年五年,也等不來他們想要的答案,徐行之猜到了徐家這一家三口為了活命,會給“雲姨”寫信,所以提前模仿徐衆望的字迹寫了一封,然後由那日撞到王霞的乞兒進行了替換。
徐行之寫的這封假信,信上的内容大緻是徐家人在山下村一切都好,侄兒徐行之也很安分,整日在村中閑逛,很少再去縣學讀書,似乎是被自己命不好太倒黴打擊到了,沒有了考取功名的沖勁,他們會看管好徐行之,絕對不會讓徐行之有機會去到洛州考舉人,讓王雲放心。最後還提了一點,王雲的親侄兒徐衆望要考童生,也到了成親的年紀,讓王雲再多寄些銀子回來。
即便和這位“雲姨”素不相識,徐行之也能想象到王雲打開信後的反應,自然是信以為真然後面露厭惡,寄銀子是不可能寄的。
而不寄銀子,那就意味着王雲至少半年不會給徐東來、王霞和徐衆望回信,不回信,便不會得知徐家即将發生的一切。
徐行之為何能猜到王雲打開信後的反應,又為何能得知王雲對徐家人的态度,因為他用了整整八年的時間來慢慢查探這個秘密。
無論是王雲從長安寄來信,還是王霞、徐東來給王雲寫的信,徐家人總是瞞着徐行之,即便徐行之十歲就中了秀才,可他們也不會讓徐行之讀一次信。
徐行之有的是時間,從王霞、徐東來和徐衆望的隻言片語中來推測,王霞近幾年對王雲的抱怨增多不少,還數次提到王雲的來信變少了,寄回來的銀子也變少了。徐行之更是發現徐家人寫信給王雲,王雲回信的間隔也越來越長。
徐行之記得自己幼時時,光王雲一個人一年就能從長安寫三四封信寄回來,跟随着信從長安而來的包裹也很大,但最近這兩三年,可謂是截然相反,王霞、徐東來和徐衆望的去信越來越多,拿到的回信一年不過一次兩次,領回來的包裹也越來越小。
于是,徐行之猜測王雲厭惡了王霞、徐東來和徐衆望的貪婪,懶得回信,徐行之更是跟蹤這三個人,摸清了他們寄信、拿信的途徑和頻率。
徐家一家三口藏着的秘密,徐行之從十歲到十八歲,一點點挖掘了出來!
打小王霞和徐東來就待徐行之很不好,不許徐行之外出、冬衣也隻能穿徐衆望不要的,家裡的雞子也從來不會讓他吃一口,如果說這是因為他們嫌棄徐行之是個累贅,倒也可以理解,但無法解釋的是,無論是徐東來、王霞,還是徐衆望,看他的眼神從沒有一抹對侄兒、對同為徐家人的關心,也沒有對陌生人的無視,有的隻是提防。
他們像是在監視着他!
幼時的徐行之,相信了徐東來、王霞、徐衆望的說辭,他真以為徐東來和王霞是他的叔嬸,他的親生父母死在了那場走蛟的災難裡,他剛生下來就被徐東來和王霞收養。
既然隻是個被收養的侄兒,那麼徐東來和王霞苛待他,也能理解,不願出銀子讓他去鎮上童生老先生那裡啟蒙,更不意外。所以小時候的徐行之,沒有抱怨徐東來、王霞待他不好,也沒有記恨徐衆望這個堂兄總是欺負他,他隻是想着多識字,日後能在鎮上找個活計就好了!
當時王霞和徐東來不讓他去啟蒙,徐行之知道自己不能錯過這個機會,他恐吓徐衆望,說童生老先生那裡還有其他學子,有一對親兄弟,還有幾人是同族,這些學子都住在鎮上,如果徐衆望一個人去啟蒙,那些學子仗着自己家境好又有兄弟和同族在,一定會看不上他這個鄉下來的。如果他們兩個都能去啟蒙,徐衆望被欺負的話,徐行之可以替他挨打。
蠢是天生的,徐衆望相信了這番說辭,害怕自己一個人去啟蒙會被欺負,于是纏着徐東來和王霞,非要讓徐行之跟着一塊去,最終徐行之達成了願望。
若是不讓徐行之去,徐衆望也不要去啟蒙,彼時王雲給王霞和徐東來寄了不少銀子,王霞和徐東來盼着供出個讀書人,是以,即便答應了王雲不能讓徐行之讀書的要求,他們還是背着王雲,把徐行之送到了鎮上去啟蒙。
在給王雲的回信中,王霞和徐東來從來不提這件事,他們以為讓徐行之去讀幾年書也沒事,功名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考出來的。
當時徐行之六歲,徐衆望八歲。
可王霞和徐東來怎麼也沒想到,四年後,徐行之一鳴驚人考上了秀才。
當時徐行之不過十歲,就成了少年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