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桃報李,張驚杭在宮裡的這段時間,每日打坐收功後,就是跟着新得的師傅學習完武術,禦馬後,總是要過來大明宮這邊陪太上皇用餐,然後給人念上一段道經。
自從發現但凡她修煉,身邊的人也能跟着受益不淺。靈氣的聚集,雖不能百病全消,卻能平複心緒,溫養身體。更何況,不知道是否是她的錯覺,根據前世殘卷所得的心法,修煉出來的靈氣,似乎對滋養心神有着不一般的好處。
十來年每日雷打不動的養神修行下來,運轉心法早如同刻在身體裡的肌肉記憶。口念道經,内裡運轉法決,一心兩用對于張驚杭來說并不是什麼難事。
開始的時候,太上皇隻是出于體恤孫女的一片孝心,隻是漸漸地,他發現每次聽上孫女念上一卷道經,夜裡他總是會休息的格外好。
這麼小半月下來,他竟感覺自己身體也跟着輕省了許多。原先因為上了年紀的各種老毛病,也不那麼折磨人了。
原先他也隻以為是自己心口又塊石頭放下啦,人也跟着松快了。但是等到太醫令給他把了脈,也驚歎連連。
太上皇心情越發好了。
不管是什麼人,老了都盼着能有個好身體。
可惜,轉眼,宮外賞賜給人的郡主府已經修繕好了的,太上皇也隻得依依不舍的目送人出了宮。
張驚杭來的時候孑然一身,不過在這宮裡住了幾個月,如今一搬,一衆東西,這些日子太上皇、當今賜下的,還有後宮皇後,以及各宮嫔妃送的,以及内務府添置的.....
裝了十來個箱子也打不住。
好在有張嬷嬷在,指使着宮人們,收攏衣裳的,規整書籍的,還有各種首飾珠寶玉飾......忙中不亂。看的張驚杭暗暗松了口氣,她曆來是最不耐煩搬家的。
前世沒錢的時候,走哪不過兩身衣服,背個背包就解決了。不是她物質欲望低,不過是怕東西多了沒地放也不好搬。
等到後來有錢了,她就直接幹脆在時常來回跑的幾個城市,買了房。然後很是報複性的買了一堆東西,将自己幾處房子都裝的滿滿當當的。
直到手裡沒錢了這才停手。
張驚杭從來都是一個俗氣的人,她堅定的踏上修行,尋求力量,何嘗不是基于這是她能生活的更好儀仗、底氣。
華美的服飾,珠光寶氣的首飾,甚至身邊貼心照顧的人手,她現在獲得的許多,張驚杭很清楚,都是因為她現在的身份,上位者給予的。
今天可以給予她,明天也就可以收回去。
但是力量,學會的本事,卻是能真正屬于自己不多的東西。而一旦掌握了力量,外物、自己喜歡的,不用開口,總是會有人貼心的送來。
這一通忙活,張驚杭又去拜别太上皇,還有當今,皇後,等到一行人出宮,行至朝陽郡主府的時候,天邊橘色餘晖熏染了半邊天。
正門大開,一進來便是四面開闊的景象,東西各有兩處暖閣,通常是給門房,或者前來遞交拜帖的小厮或者跑腿喝茶歇息的地界。
這會兒邊上已有十來個健壯的内侍站在軟轎邊等着了。張驚杭擺擺手,又讓張嬷嬷盡去安排,她則随意點了個宮女跟着,打算大緻逛下自己的屋子。
因着,張驚杭道人的身份,她也明确表示了自己還将繼續尋道,無意嫁人成親成家。不管太上皇,當今心中如何認為。但是暫時是同意她搬出宮來,入住自個的郡主府,獨立門戶。
除了太上皇允諾的那一千護衛隊,這段時間在宮中負責伺候她的十來個宮人,包括張嬷嬷在内,也一并給了她。
在加上占地近乎萬平的郡主府,不可能僅靠十來個宮人就能維護打理的。早在張驚杭出宮前,内務府那邊送了批人過來收整起來。
她聽張嬷嬷說過一耳朵,零零整整加起來,如今她手下竟已有近乎兩千人要養。她算過一筆賬,作為郡主,雖然每年朝廷都會發放一筆俸祿,數目不算低。
但若真指望那點俸祿養活諾大的郡主府隻怕是不大夠的。好在出宮的時候,太上皇讓戴權私下轉交了筆銀票,再加上皇上和皇後給的。
總共加起來十五萬的安家費,足夠她找到新的來财路子錢,應付段時間。
穿過一、二進門後,便是整個府邸的中部,穿過綠天小隐、蝠廳,便是正殿五間,後殿六間,後寝七間,左右兼有配殿的布局。
統一的綠琉璃瓦,紅色磚牆,間或纏枝藤蔓淡紫飄白花蕊盛開,緩沖了皇家建築一慣的規矩莊嚴,多了幾分生活氣息。
張驚杭推門逛了圈,内裡裝飾家具不多,但打理的很幹淨。大約是為了方便入住的新主自己安排裝點。
東西兩路的兩殿,三軒,四堂,張驚杭便沒有過去。整個郡主府就她一個正經主子,這些住處暫且也隻是擱置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