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出集市往西走,片刻來到一座古樸的醫館——濟善堂。
鎮上總共有三家醫館,以沈家的濟善堂口碑最好,且價錢公道。原主之前給姜惠娘抓藥,就是此地。
姜桃示意姜桐在醫館對面等着,自己拎着裝藥材的黃紙包進去。許是時辰尚早,醫館人不多。
須眉皆白的沈大夫坐在藥案後邊的凳子上悠閑喝茶,兩名學徒模樣的少年正在挨個查看藥櫥上抽屜裡的藥材,一名藥童在旁邊用藥碾子碾藥材。
見有人進門,藥童放下碾槽迎上來,“姑娘,看病還是抓藥?”
姜桃搖搖頭,笑道,“夥計,我想問問你們收不收藥材?”
“可能...收吧!”藥童嗫嚅着,不敢做主。
回身往裡走,詢問沈大夫,“先生,這位姑娘問咱收不收藥材?”
沈大夫難得清閑,聽到收藥材,目光掃過來,沉吟片刻,方道,“姑娘,你都有什麼藥材,拿來我過過眼?”
姜桃瞬間松了一口氣,之前還擔心他不收。快步上前,捧着紙包放到他面前,“沈大夫,勞您掌掌眼,這有三樣,桃花淚、石斛、黃精。”
沈大夫扒拉兩下藥材,心底微微驚訝,成色大都不錯,看來這小姑娘是個懂藥材的。
他雙眸登時多了興緻,表情也認真起來。捏起藥材,眯着眼仔細端詳,時不時放在鼻子旁嗅一嗅味道。
須臾,觀察完畢,他捏着一顆琥珀色的、幾乎沒什麼雜質的桃花淚道,“這種成色的桃花淚,曬幹後三百文一兩。若是濕貨,一百文一兩。”
又指着摻着雜質較多的,“這種成色一般,幹品一百五十文一兩,濕品三十文一兩。再差些的,不收。”
姜桃心裡竊喜,家裡有一斤多桃膠,曬幹後沒怎麼也能出半斤幹品吧。
“至于石斛,有多少收多少。曬好的石斛一百五十文一兩,濕貨三十文一兩。”
“黃精,三年及以上的,幹貨四十文一兩,濕貨十五文一兩;三年以下的,幹貨二十五文一兩,濕貨十文一兩。”
姜桃趁機插話,“這些家裡都有,等曬好了就送過來。”
沈大夫隐隐好奇,“你懂得處理藥材?”
姜桃笑着點點頭,“家裡長輩教導,略懂得一點。”
接着試探道,“沈大夫,我家慣在山裡采藥,想把好的藥往你們店裡送,不知可否将你們常收的藥材告知一二。”
沈大夫對她帶來的三味藥很滿意,有心收下。但若是隻說藥材名字,怕她記不住,便問道,“你可識字?”
姜桃坦然道,“識得一些。”
沈大夫見她一介女子竟然識字,不僅高看一眼,“徒弟,把咱們常收的藥材寫下來一份給她。”
“是,師父!”
姜桃連忙謝過,等着對方寫藥材的功夫,又與沈大夫聊起治蛇毒的藥,想預備着以防萬一。
“五兩一瓶!”
“嘶~~~”
姜桃倒抽一口冷氣,想着背簍裡的那串錢,内流滿面,真...買不起啊!
沈大夫聽她嘶了一聲,善意道,“裡面加了七葉一枝花,貴着呢,你以後進山也可以多留意些,我們店有多少收多少。”
“好!”
姜桃果斷答應,七葉一枝花又稱重樓,在後世也不便宜。
沈大夫越聊姜桃越覺得面熟,“你之前是不是來過店裡?”
姜桃緩緩道,“家母姜氏曾患有嚴重咳疾,來貴館診治過,我來抓過幾次藥。”
沈大夫恍然,長歎一口氣,“怪不得眼熟!”
年前曾有一位名姜惠娘的病患,與這位姜姑娘眉眼極似。
那病人是咳疾慢慢拖成了肺痨,因是他去年診治過的唯一一位肺痨病人,故而印象深刻。
平民百姓有病了一貫忍耐,到最後拖成重症是時有的事。
他身為大夫覺得可惜,但也沒辦法,誰叫大家窮呢。
姜桃去藥櫃拿了單子,又問了問幹姜、花椒之類的價格,最後花二十文買了一兩幹姜,打算熬豬油的時候,用來去腥。
至于花椒、八角、桂皮等香料,她想回頭到山裡找找,應該能找到。
等姜桃出了門,在對面徘徊良久的姜桐急忙迎上來,“阿姐,怎樣啦?”
姜桃摸摸他腦袋,笑道,“他們收咱們的藥材!”
等離開醫館有一段距離,姜桃才細說詳情,“桃花淚...”
不過,她隐去了藥材單子一說,畢竟姜桐眼裡阿姐不識字。
姜桐聽完藥材價格,激動得跳起來,“阿姐,太好啦!以後咱們就專門進山采藥!”
姜桃眉開眼笑,“好!”
兩人出門往回走,要去南市,那裡有許多店鋪,往常集市不開,南市就是大家買東西的地方。
他們要買糧,打算去鄭熊推薦的那家六陳鋪,聽說這家賣糧食斤兩足,不胡亂要價。
看店的老闆娘面色圓潤,坐在凳子上翹着二郎腿,嘴裡磕着瓜子,很是悠哉。
見姐弟倆衣服粗糙、打着補丁,也沒有輕視,隻熱情招手,
“兩位姐兒、哥兒,買糧不?咱家是這條街有名的老店,童叟無欺。”
姜桃姐弟對視一眼,走進鋪子,發現她家賣的不僅有糧食還有調料、碗盆等雜貨。
店鋪裡最前排擺着一個大木鬥,分做兩行六格,分别裝着稻谷、麥子、菽(大豆)、栗(小米)、蜀黍(高粱)、胡麻(芝麻)。
第二排是一個長木案,案上放着一袋袋糧食,有糙米、精米、粗面、細面、栗米、高粱米等不一而足。
後面放着木架,擺放着油鹽醬醋、碗筷、陶盆等日用雜貨。兩邊放着幾個大陶缸,裝的都是糧食。
姜桃先開口,“稻谷、麥子、米面,怎麼賣?”
老闆娘瞧二人不像會大量買的,就按斤說價,“稻谷與麥子都是五文一斤,糙米八文一斤,精米十三文一斤,粗面七文一斤,細面十二文一斤。若沒有糧袋,需另買三文一個,大小能裝六十斤。”
姜桃琢磨着大米買帶殼的劃算,稻谷可以用自家的窯臼(也叫手舂,家用舂臼),但磨面要用村頭的大石磨,自家就買三五斤,不太合适,還是直接買粗面吧,
“要十斤稻谷、五斤粗面,我家帶的有裝糧的幹淨麻袋!”
“好咧!”老闆娘聲音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