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掉呢?”猝不及防地,宋琦聽到了宋慧穎小朋友的發問。
原來以為她不懂,還跟她說宋娟奶奶的媽媽是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原來,這小家夥參加葬禮的時候,就把這事聽得差不多了。
宋琦鄭重地蹲下身來,慢慢地給女兒進行生命教育,雖然小小的她可能還不明白死亡的意義,但她已經表現出來對這一切未知的恐懼。
這種關鍵的節點,更應該教會小朋友要去珍惜生命、正确面對生命的起點與終點……
她搬家以後,依舊會和一開始她認識的房東阿姨娟姐聯系,徐安安離開後不久,宋琦就在宋娟的朋友圈裡看到了她母親離世的訃告。
宋娟是本地人,葬禮就在她家附近的陵園,宋琦帶着小鈴铛去了。
她這個人就是這樣,别人對她的好她都記着,總想着有機會就回報一二。
“老人家走得快,也這麼大年紀了……”看到宋琦的時候,宋娟很驚喜,拉着她的手,态度平靜地說。
宋琦算了算宋娟的年齡,想來老人離開的時候,應該也有八十幾歲了,又是睡夢中突然走的,确實算得上是喜喪。
這邊的習俗是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離世,都會發一個壽碗,壽碗通體紅色,上面用金線勾勒出來一個繁複的“壽”字。
這邊的人相信,有福氣的老人過世,發的壽碗會把福氣帶給更多的人,小輩用這個碗吃飯很好。
宋琦覺得這樣的紀念活動很有意思,每日三餐吃飯的時候,拿着這個碗,就會想起娟姐和那個從未謀面的老人。
這種紀念活動,真的是充滿了人情味和煙火氣。
她如今,也已經能夠慢慢地去感受這生活中的種種美好,而不是疲于奔命了。
也許,一個人的經曆會反應在她的文章上,因為日子過得越來越安逸的緣故,連宋琦的讀者都評論說她最近的文風也有些太安逸了。
對于文章來說,這可不是什麼好事,畢竟“文似看山不喜平”,太過于安逸的文字,沒有辦法激發讀者讀下去的欲望。
難怪說“文章憎命達”,但随即宋琦又有些失笑地自言自語道:“就你寫的這點小東西,哪裡就上升到這種高度了?”
她冷靜下來,認真審視自己近期的作品,說白了,作為一個寫商業作品的全職作者,她的創作自然不是全憑靈感,而是日複一複的堅持不懈。
她對于情節的把控,也自然不是純粹依靠内心未完的訴求或是感情,這些可以幫助她更好地表現情緒,但是這并不是關鍵。
關鍵還是在于她對于大綱的把控。
她細細地審視文章的同時,也認真地梳理自己的細綱。
然後宋琦發現,自己在這一部分劇情的發展中對于細節的描繪還不夠,對于主角的反應描寫有些過于套路和模闆化了。
知道了自己的問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去改正和完善。
在寫了那麼多年的小說,又受到樸爾敏的培訓以後。
宋琦在基本功這一項上已經沒有什麼問題更多的是對于寫作技巧的應用以及個人思想的深度挖掘。
如果在寫作的過程中更好地表達情感和兼重叙事,特别是她這樣的商業小說寫作。
如何在抓住讀者的同時寫自己想寫的東西,是當前階段的宋琦主要想去思考的。
她一邊寫一邊複盤,這是她寫了那本效果不錯的古言以後再開的另一本古言,題材也是種田文。
但是區别于那一本的是,這一本的篇幅比較長,她加入了很多情節和人物。
人物一多起來,就有點超出她的能力了,她還是沒有辦法很好地去兼顧到每一個人物,這是她的硬傷。
而且,因為有些人物是拍腦袋寫出來的,所以在形象的塑造上難免模闆化,缺乏特征。
這給了宋琦很大的教訓,她太貪多了。
功底不夠,再在寫文章時一貪多,往往就什麼也寫不清楚了。
而且,這本書中間的撕扯、打臉環節也不夠有爽感,有些矛盾又是為了撕而撕,對于情節的推動和發展可有可無的。
她的讀者已經在評論區各種抗議了,不過,即使看到讀者的抗議,她也有種無力回天的感覺,盤子鋪得太大了!
最後,宋琦又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把該交代的情節交代清楚了以後,完結了這本書。
最後一看數據,這本書直接撲到沒邊。
因為是分成的模式,這本書後期的讀者流失率太高,最後這本書隻給宋琦帶來了兩千多塊錢的收益。
即使有系統八倍具現的将近兩萬塊補充,但宋琦的心裡依舊覺得很沉重。
自從得到以來,她一直都挺順風順水的,已經很久沒有經曆這樣的滑鐵盧了。
她破天荒地歇了一個月的時間,沒有碼字,而是沉浸下來,看書和放空自己。
已經有很長的時間,她沒有感受到這樣的平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