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片頭、熟悉的畫面、熟悉的情節、熟悉的人……
林塗悠對這部電影的每一個細節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甚至一個片段還沒有播完,她的腦海裡就已經自動浮現出下一部分的台詞。
有人覺得,林塗悠是這部電影的導演,幾乎可以說是看着這部電影一步一步成型的,為什麼要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看呢?
林塗悠對此不置可否。
其實當一個作品被完成、被搬上熒幕之後,它就已經脫離了導演的掌控,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了。
正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作品都不隻是屬于某個人的。
即使是它的創作者之一的林塗悠,在每一次觀看時也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好的故事是要經得起反複觀看,是要能在無數遍研究後仍能在其中發現新的細節的。
在一次一次地觀賞過程中,林塗悠不隻是在彌補遺憾,也是在不斷地自我成長。
如果讓林塗悠再拍一遍《失語》的話,她大概會拍出一個和現在這一版不一樣的新電影出來。
可人生總是要有一些遺憾的,林塗悠願意接受這種“不完美”。
林塗悠正全神貫注地看着電影的時候,手邊卻忽然擦過一抹溫熱,她下意識轉頭看了一眼,瞥見的是賀知念沐着斑斓光影的側臉。
他的注意力似乎全都在熒幕上,沒有發現林塗悠的目光。
明明燈光很昏暗,但林塗悠分明地看見了——賀知念哭了。
那一道淚痕尚未幹涸,在光影的映照下閃着細碎的光。
他的眼角微微下垂,那一抹淡淡的憂傷如雲霧一般凝在眉間。
林塗悠不知道是哪一個部分“震撼、感動”了他。
演員們向來比一般人的情感更加細膩,容易産生共鳴,那麼作為天才的賀知念,又擁有着怎樣的一個情感世界呢?
他是在為故事中的人物而悲泣,還是因為别的什麼?
林塗悠回過頭,思緒卻已經被拉遠,無法再回到電影當中了。
她總覺得,好像剛剛她所看到的那個不是時常挂着笑容、而是周身總是萦繞着一股揮散不去的憂郁的賀知念才是真正的他。
在這個圈子裡,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假面,賀知念也不例外。
隻是……
林塗悠有些擔憂。
賀知念這悲傷的“底色”會不會就是讓他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
他的結局能被改變嗎?
思緒再次回籠,電影院的大屏幕上剛好播放着徐安小時候的回憶。
令人窒息的家庭環境和充滿“危險”的校園,讓徐安失去了呐喊的勇氣,那麼賀知念呢?
他又從這個角色中得到了那些共鳴呢?
電影不知不覺已經進入了尾聲,最後的畫面定格在他們站在天橋的背影上。
舒緩的音樂聲充斥着整個影廳,可賀知念和林塗悠似乎都沒有要起身離開的意思。
一聲輕緩的歎息聲在耳邊響起,他的聲音似乎有些顫抖,但很快就恢複如常。
“結束了……”
林塗悠依然坐在座位上,但目光卻不受控制地轉了過去。
那雙充斥着複雜情緒的眼睛就這樣直直地望向了賀知念。
賀知念本想迅速整理好狀态之後再和林塗悠說話,卻在轉過頭的瞬間措不及防地對上了這雙眼睛。
眸光相接的瞬間,雙方都有一刹那的愣神。
同情、憐憫、還有許許多多賀知念看不懂的情緒。
所有分析微表情的方法在這一刻好像都派不上用場,賀知念能意識到的隻有胸膛裡那不斷加速的心跳。
明明他最不喜歡别人的同情和憐憫,但此刻,賀知念卻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溫暖和喜悅。
她說:“不會結束的,他們的故事還會繼續,我們的也是。”
她的聲音溫柔而有力,一字一句地打進賀知念的心裡。
話音落下的那一刻,唇角不自覺地勾起。
就好像曾經照亮過他的那束光,如今真真切切地到了他的眼前。
那是一份從未被污染過的、被緊緊藏于心底的溫暖。
她就像她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一樣,一直都能帶給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