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炎熱,山頂上的積雪繼續融化,村前河流的氣勢雖然沒有初春那麼誇張,但也相當狂暴,根本沒法渡過。
好消息是水位稍微下降以後裸露出了大量新石頭,這些石頭棱角稍微被磨鈍了一些,但大緻的形狀還非常不規則,非常适合堆砌。
我前段時間對小窩棚的改造才完成不久,不想立即開始新一波修葺,所以接上去年初冬的活計,繼續給盧格一家鋪設家門口的小平台。
去年鋪設的單層石頭小平台被踩踏了幾個月基本沒變形,邊角處破損的位置也非常小,沿着去年的石頭平面再次将大小不一的石頭撿回來拼在上頭,日複一日,一個被墊高的平台就出現在了屋前。
漂亮的台子幹淨整潔,不光在下雨的時候能把水滲下去而絲毫不泥濘,晾曬東西的時候也非常實用,看着也很氣派,這讓盧格一家非常高興,甚至準備今年将自己家的房子也重新修葺一番,為了能夠配得上這個精巧的石頭平台。
我在石頭門的兩邊穿梭,時間就這麼飛快的過去了。
我依舊是光着腦袋,因為個子太矮而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我有了新的女同桌,她很開朗,總是喜歡伸手捏我臉,總想讓我叫她姐姐,然後看着我臉紅生氣的樣子哈哈笑。
初二下冊這一學期時間過得真的非常快,我爸媽收了修自行車的小攤,他們打算改行幹點别的,但暫時還沒有找到合适的,所以兩個人整天早出晚歸,四處尋找機遇。
斷了經濟來源,他們給的買菜錢變少了,我甚至拿不出足夠的錢去買大米跟面粉。
我從門對面帶回了許多“土豆”,把它們搗成泥,用水洗出澱粉,再跟曬幹的纖維加上砂糖混合着烤成“面包”來當家裡的主食,有砂糖調味,黑乎乎的“雜糧面包”味道其實不算差,竟然沒有讓我爸媽他們起疑,這也讓我松了一口氣,我以前可從沒想過我會在自己的世界裡餓肚子,窮困到要從對面世界帶“土豆”回來吃。
依靠對面世界種東西的經驗,我去外頭撿了些泡沫盒回家,在裡頭裝上土,拌上問同學讨來的發酵雞糞在裡頭種蒜苗、蘿蔔跟小白菜。
我爸媽他們找工作很辛苦,他倆帶着硬邦邦的黑面包夾炒蒜苗三明治出門,在風沙裡回家,垂頭喪氣喝清湯寡水的稀飯,吃酸澀裡帶着絲絲甜味的黑面包。
暑假之前,就在我又一次做好準備要前往另一個世界之前,我爸媽他們高興地告訴我他們籌集到了啟動資金,準備開一家小賣鋪。
我家的房子臨街,原本靠街面的那一側并沒有門,他們打算從牆上開一扇門,然後釘幾個貨架,賣小零食跟日用品。
看他們樂呵呵的樣子就知道他們很看好小賣鋪的前景,我很高興他們能再次開心起來,因為他們很長時間沒這麼開心的笑了,這一次好不容易充滿幹勁。
他們跟工人一起砸牆開洞,用收來的廉價尾貨混色瓷磚鋪了漂亮光滑的地闆,我也想幫忙,但他們覺得我是小孩子,根本不讓我動手,所以我也隻做點端茶遞水的小事情。
我很期待他們的進展,但月底到了,我也隻能戀戀不舍地穿過石門,想着從對面多帶回來些“土豆”,讓自己跟他們别再餓肚子。
盛夏裡“土豆”或者說“參薯”們生長得快極了,郁郁蔥蔥一大片,看着就讓人心生歡喜,不枉我每隔幾天就給它們追加糞肥和草木灰,它們現在跟村外那些貧瘠田地裡長的親戚簡直看起來像兩個物種。
倘若不是開始種地,時常請教村裡人讓我本地話更熟悉了些,我恐怕到現在還叫自己種的玩意“土豆”。
我也是了解足夠多大家對這種作物的形容才為它翻譯出了“參薯”這個中文名,因為從它的外形和口感來看,它确實像紅薯多過土豆,另外一方面它的地面以上部分有點我之前看畫冊裡人參的感覺,就連開的小小花朵還有結出紅色的果實都很相似,所以我才叫它“參薯”。
很難相信,“參薯”竟然還真是種多年生木本植物,它隻有在第一年生長時才會擁有肥大的肉質塊莖,在度過寒冷冬季之後富含澱粉和營養的塊莖會迅速萎縮,消耗掉的養分會讓參薯植株的根系和枝葉都茁壯生長,在一年之内就以極快的速度長成小樹。
有人把參薯樹指給我看,我愣了老半天,幾乎沒法相信遍布在村子周圍不起眼的普通樹竟然就是我每天吃的“土豆”。
我在伐木場幫工的時候工人們砍的大多是這種樹,樹幹結實,木材質量也相當好,甚至我搭窩棚頂部用的就是這種樹枝,我可真沒想到它會跟“土豆”有半點關系。
了解“參薯”神奇的生長方式以後我對村民們的描述非常好奇,我決定今年在自己的“田地”裡留下一棵參薯,不挖掉它的根,看看明年開春它會不會真的變成一棵樹。
不光參薯,村子周圍其他植物也讓我好奇不已,因為這個世界的植物很可能跟我所在的世界有非常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