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老師,我們馬上就到風鳴島了,你現在可以準備一下。”
說話的是随行的學院另一位老師,他進艙室通知喬之下船。
喬之應了一聲,随即起身和祝聲道:“我先準備下船啦,晚點見。”
“好,等我征服了大海再來找你!”祝聲随口開了個玩笑。
喬之笑着跟她道别。
她跨過門檻,走到另一側的儲物室找自己的行李。
這次參加近海調查的老師有五位,其中有兩位是來做水文調查的,因此還要跟船走兩趟。祝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适應海上環境,自然也不會跟着下船。
最後上岸的隻有喬之和另一位她不熟悉的海洋工程系的老師。
風鳴島不大,近年來人煙稀少,島上維持了很好的生态環境。初秋時節,依舊是滿目的綠。
喬之站在碼頭,感受到微涼的海風劃過臉龐,耳邊是濤聲陣陣。
她看見祝聲靠在後甲闆的欄杆上和她揮手,白色的小船逐漸變成了一個遠遠的點。
他們上岸的碼頭離試驗中心距離不遠,但一同卸下的除了他們的個人行李外,還有一批物資。因此,基地常駐的守衛劉叔開着一輛小小的觀光車來接他們。
劉叔是風鳴島原住民,十來年前沒跟着社區規劃去人口更多的島嶼,一直守着這片小島。
後來江臨大學海洋學院拿到了這座島的使用權,在島上建科研基地後,他又被聘請來當試驗中心的門衛,他的妻子也留下來做後勤。
“中心在西邊。喏,看見那幾根旗杆了沒有?就是那兒。”劉叔一邊開着車,一邊用手指了指不遠處露出的一點點搖曳紅旗。
和喬之同行的海工系老師是島上的常客,他熟絡地和劉叔交談着。
兩人都知道喬之是第一次來,貼心地給她介紹風鳴島現狀。
劉叔熱情善談,難得來個人陪他聊天,恨不得說上一整天:“喬老師,你是第一次來。我們島東邊有一片很不錯的沙灘,偶爾也會有遊客來露營,你有空可以去那邊看看。”
喬之應道:“是嗎?我這次主要打算去生物觀察站看看,那個站點好像就在偏東側的位置。”
“對對對,東邊除了有個你們的觀察站外,早就沒人住了。那邊風景很不錯的咧!”
喬之滿口答應下來,心底确實也有點好奇。反正觀察站也在那個方向,順路去看看風景也是不錯的選擇。
車開了沒幾分鐘,眼見着旗杆越來越近,轉眼“江臨大學風鳴島海洋試驗基地”幾個大字就出現在了眼前。
劉叔将觀光車開進小院,幫着把行李卸下。
他指了指邊上的白色樓房道:“這棟是吃飯睡覺的地方。”
而後他又指了另一邊,說:“這邊都是你們老師用來做實驗的。”
喬之來前大緻看過試驗基地的構造,規模算不上很大,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基地裡的幾棟樓房看上去都很新,生活環境比喬之想象中要好上許多。
那位海工系的葉老師隔三差五就要上島來一趟,他早就沒了喬之這般新奇感。他下了車便匆匆放下行李,還沒收拾,就急着趕去附近的潮汐發電站檢查工作。
劉叔帶喬之簡單參觀了一下生活樓,替她将行李一路送到房間門口,随後也忙着去清點剛剛一并送來的新物資。
喬之帶的行李簡單,整理起來花不了多久。
等收拾好一切,她看了眼時間,才剛過兩點,離天黑還早。
喬之想了想,決定去觀察站探索一番,為之後幾天的工作做準備。
路過食堂的時候,她和忙着搬運新物資的劉叔打了個招呼,便擡腳出了試驗中心的大門。
風鳴島最外圈有一條環島公路,試驗中心在西南側的位置,剛剛下船的碼頭在南側,而喬之要去的觀察站在東北部。
喬之決定往北邊走,正好可以把剛剛沒走過的路逛一遍。
島上除了試驗中心及附近兩三戶像劉叔一樣不肯走的居民,已沒有什麼别的人煙。現在的風鳴島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一個荒島。
不過這裡曾經住着許多戶人家,所以喬之一路上看到不少前人們遺留下來的居所。
喬之聽見風吹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響,除此以外,就隻有她自己的腳步聲,以及遠處路過船隻傳來的模糊鳴笛。
她擡頭往樹林那邊看去,黛青色的瓦片頂在樹林間隐隐綽綽,靜默中講述着被遺忘的曆史。
觀察站就設立在一方淺沙灣附近,裡面陳設非常簡單,除了必備的設備外,僅有一張小小的折疊床。
吳主任和喬之說過,這片海域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生态環境也較為适宜,偶爾會有海豚近岸休息。
然而喬之在站點裡待了一下午也沒什麼收獲。過兩天或許她可以帶上生活品在這邊過夜觀察,夜晚可能會有意外之喜。
暮色四合之時,喬之走出觀察站。正準備原路返回時,她想起劉叔的推薦,于是又轉了方向往東側走去。
她沿着公路邊的石闆台階走到沙灘上,遙遙看見遠處有一群人占了個安全的地帶在露營——看起來像是個規模不小的團隊。
風鳴島一周僅有一次輪渡,今天不是航次表上安排的時間,這群人隻可能是自己開船來的。
這樣的陣仗,大概率不是什麼普通的露營隊伍。
不過喬之無意打探,因此隻找了個有些距離的位置坐下來靜靜看海。
島嶼東面正對着大海,視野所到之處全無阻礙。這會兒太陽正慢慢落進海裡,将海水和沙灘都染成了金黃色。
——劉叔說得沒錯,這邊的景色的确好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