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禮結束後兩天,姜永望再次給喬之打來電話。
電話裡的男人聲音沙啞,略帶歉意道:“喬喬,不好意思又打擾你了。我今天在收拾你媽媽的遺物,發現了一些東西,想讓你看看。你今天有空過來嗎?”
喬之聞言有些驚訝,心中也好奇是什麼東西值得姜永望專程打電話來告知。于是她思索片刻後便答應了:“好,我下午來。”
喬希和姜永望住北川區,和外婆家隻隔了兩條街。江臨本地人大多都聚集在此,這一片是老城區,與江臨大學所在的西坪區隔了大半個城市。
喬之怕極了觸景生情,所以回國後很少來這邊,僅有的一次還是幾個月前去姚朔家吃飯。
喬之在江大讀書的時候,還沒有直通的地鐵,中途要轉乘一次才能到家。她離開的這幾年裡,江臨的人和事都發生了巨變,光是地鐵就多了五六條,現在她已經可以直接從學校附近乘地鐵返回老城區。
——但她今天卻刻意選擇了與過去相同的路線,即便要多花半個小時,也想抵抗這物是人非。
這兩條地鐵是江臨最早開通的線路,途徑城市人口最密集的一些重要區域。
喬之想起她和何舟澤在一起後的第一個寒假,他提前返校,每天都坐這趟車來找老城區找她。他甘願每天多花兩個小時,就算有時可能隻能見上一面。
她不知道那時候他在這趟地鐵上會如何度過獨自一人的兩小時。
她想,他大概會戴着耳機,手腳不自覺地打着節拍,因為生活無處不是他的舞台。
那年冬天沒有下雪,江臨比以往都要溫暖。而今朝,才十一月就已經寒風凜冽。
喬之到了姜永望家樓下。
一樓小台階上有個男人套着件黑色衛衣在抽煙,他似乎在刷短視頻,音量不大,但喬之聽出了背景音是何舟澤的歌。
她微微側目,對方正好也轉過頭來,兩人打了個對眼。
男人的目光裡透着點探問,但喬之沒有别的意思,于是隻微笑颔首後便上了樓。
頂樓的平台已是一片寂寥,記憶中盛放的鮮花和飽滿的果蔬都已不見顔色。雜草叢生,似乎已經很久沒人來打理。
房門沒關,紅棕色的木門大大地敞開着,入目便是淩亂的客廳。
喬之敲了敲門,正埋頭打掃的姜永望聽見響動後擡頭,見是她便放下東西走過來:“喬喬來了啊。不好意思,家裡有點亂。”
他的眼下有兩片淡淡的青黑,眼皮比平日裡要更腫。
喬之搖搖頭表示沒什麼。
姜永望說要給她看的東西是一本書,薄薄一本,裝幀極為簡單。她不明所以地看向姜永望,對方隻說:“你打開看看吧。”
喬之接過,見封面隻印了書名和作者名。完全陌生的名字,她未曾聽說過這個作家,于是她帶着疑惑翻開第一頁。
“獻給我的女兒喬喬。”
扉頁的幾個字闖入眼簾,喬之怔怔地往後翻了幾頁,發現這本書并沒有出版信息——這是喬希自己印的。
“……這是什麼?”她擡頭問姜永望,卻發現對方的眼睛裡已布滿紅血絲,全是疲憊之意。
喬希的離世對他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你媽媽給你寫的小說。”姜永望又從一個箱子裡抽出幾本文學雜志,翻開目錄頁,指着相同的筆名道,“這是你媽媽之前發表過的一些作品。”
喬之懷着不敢置信的心情問道:“……可以讓我看看嗎?”
她從未聽說過母親有寫小說的喜好。
姜永望點頭,将那一小疊雜志遞過來:“你媽媽一直想當個作家呢。”
喬之顫着手翻開書頁,心中卻忽然厘清了一些事情——怪不得喬希這麼喜歡《小婦人》。《小婦人》的女主角Jo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作家啊。
喬希發表的這幾篇小說篇幅都不長,加起來不過幾萬字,喬之很快就讀完了。但讓她震驚的是,第一篇發表的作品迄今已經過去二十五年。
“她這麼多年……都在寫小說嗎?”
姜永望的臉上不禁浮現出一絲回味過往的神色:“是啊,其實從你出生前她就在寫了。我沒有什麼文學素養,以前讀過你媽媽的文章,隻覺得很美很有才氣。結婚前我答應過她,要一輩子支持她做自己的想做的事。”
說完他又苦笑:“隻不過她的運氣不太好,一直沒碰上賞識她的伯樂。”
喬之垂眸沒說話。
其實并不是運氣差。喬希的這幾篇小說都被安放在了不太重要的欄目裡,足以見得并不是什麼非常優秀的作品,隻是堪堪到了可以發表的及格線。
這麼多年的努力才結出這麼一點成果,這離“作家”還差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