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要反,蕭何做為輔佐縣令的官員在一旁出謀劃策,建議縣令将逃亡在外的劉邦請回來,增添實力,聚攏民心。】
【這個建議好嗎?這個建議無疑是好的,前提是沛縣的縣令要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在當地得民心歸附,有較深的根基,且自身有能力,才能将劉邦等人收入麾下。】
【可問題是,這沛縣的縣令不是個好官,又沒有能力,在沛縣也沒有多少根基。平日裡助纣為虐,欺壓百姓,本就不得民心,又出爾反爾,把劉邦從深山老林裡招出來了,又不放劉邦進城,還要殺出主意的蕭何,這就給自己引來了禍端。】
嬴政想到一個詞,官逼民反。
這事不賴陳勝、吳廣、項羽、蕭何、劉邦等人,沒有被逼上絕路活不下去,誰會想造反呢?
他已經停建了阿房宮等勞民傷财的工程,這些人自然不會反叛,畢竟不是天生的反賊。蕭何依然是他要招攬的賢才,也是能夠招攬的。
沛縣的縣令欺壓百姓?秦始皇皺眉,他向來不喜歡這種欺上瞞下的小人,當即命人前去搜查罪證,處死示衆,澄清吏治。
【自秦朝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以後,官員異地任職。沛縣的縣令看到劉邦帶了幾百号人前來投奔,考慮到自己在沛縣根基不深,擔憂自己駕馭不了是地頭蛇的劉邦,此舉是引狼入室,于是下令關閉城門,捉拿蕭何和曹參。】
【這就體現出這位縣令不得人心的地方來了,蕭何和曹參早就聽到風聲逃出城了。】
【正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劉邦既然從山裡出來了,就不打算再回到山裡。他寫了一封告父老鄉親書,射進了城裡,鼓動城中的百姓殺掉欺壓他們的縣令,迎他入城。】
【沒錯,這封信是劉邦親筆寫的,劉邦并不是文盲。“劉項原來不讀書”這句古詩脍炙人口,誤導了我們多年。】
劉·文盲·邦:“……”是誰造遙他不讀書?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大風歌》聽過嗎?
誰聽了不說一聲好?要不要他再當場作詩一首?
【我先簡要介紹一下劉邦和項羽的家世。】
【劉邦的祖父是魏國的縣令,到了他父親這一代才是務農的平民。劉邦少時讀書,仰慕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的德行,想要當魏無忌的門客。要知道,沒有點真本事是做不了門客的,更何況是魏無忌的門客。】
【魏無忌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不是那麼好糊弄的。】
【可惜的是,劉邦去見偶像的時候偶像已經挂了,隻好當了偶像門客的門客,在魏國各地遊曆,豐富了見聞。】
【可以說,劉邦的文化程度并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低。】
【相比劉邦,項羽的家世就十分顯赫了,祖父是楚國名将項燕,原本是世襲貴族。可見秦滅楚之後項羽對秦始皇有多恨,看到秦始皇巡遊的場面說道,“彼可取而代之”,進入鹹陽後殺死了向劉邦投降的秦王子嬰,火燒鹹陽宮,大火三月不熄。】
【項羽雖然家世顯赫,單論文化程度,很可能不如劉邦。項羽是要做萬人敵的男人,讀書、習武都是半途而廢,學兵法也沒有去費心專研。】
嬴政沒有想到項羽有這樣的背景。
他推行郡縣制,受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原來六國的貴族,尤其是楚國的這些世家大族。
項羽和劉邦不同。
即便他已經停建了一些勞民傷财的工程,項羽也極有可能具有反心。
郡縣制動的就是這些世族的利益。
更何況他滅了楚國,而項燕是為了保衛楚國而死,項羽與他有着國仇家恨,也難怪得勢之後殺子嬰,焚鹹陽宮。
項羽此人,恐怕不會安分守己,不得不防。
【沛縣的百姓們殺了縣令,迎劉邦進城。那麼問題來了,誰來當縣令?縣令單單隻是縣令嗎?不,是造反的領頭人,需要有野心、有膽魄的人來擔任。劉邦就是這樣的人。】
【劉邦曾偶然看到秦始皇巡遊的場面,說道,“身為男人就該像秦始皇這樣”,如今正好有了這個機會。】
【蕭何推舉劉邦當沛公,自此開始了長達七年的坐鎮後方,保障後勤的職業生涯。】
嬴政肯定了蕭何的才能。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是領兵打仗的人都應該知道的事情。
蕭何在軍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過,相比坐鎮後方,他更想知道蕭何當丞相之後的功績。
他已經統一了六國,匈奴也被他打怕了,現在需要的是能夠治理國家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