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已經到了秋深時節,碧空清霄,天氣晴朗。
賈敏數日前便開始規整行李,把要帶回京中的收拾出幾個大箱子,那些笨重不宜帶走的,若是不好擺在外頭,便都細心地受在庫房裡頭。除了那些要帶回京中送給親朋好友的禮物要差人四處采買,費心了些。其餘樣樣都是能簡單收拾的,家裡正經的主子隻有她跟林如海兩個,很是輕便。
問為何好端端地開始收拾行裝?端是林如海在姑蘇的任期已經結束,一家子人要趕在冰封之前入京,林如海要回禦史台點卯,給今上述職。
當初林如海來姑蘇上任時,坐的是派送官員出京上任的官船,回京時自然也是官船更加妥當。然而,知府三年一述職,其它本就是常駐姑蘇府的人更沒有進京的需求,林如海若想要官船來往,便得自個兒掏銀子借用船隻。
姑蘇公中自養的船夫大多跟官署裡的什麼小官小吏有些沾親帶故的關系,衣食是不缺的,平日除了送官爺出去巡視,難得跑那麼長的路,何況從姑蘇往京城走,一來一回小說得有小半年的功夫,若是路上耽擱了,再回來已經過了年節,反倒是不美。
林如海既然做了巡撫,便有督察糾正的權力,但他跟知府譚清不對付,知府裡裡面的人都是個頂個的滑頭,甯願得罪任期結束後便天高皇帝遠的林如海,也不願意得罪紮根在姑蘇數年的譚家。
林如海三催四請聘用船夫,偏偏少有人打理他,要論看碟下菜,這些小人物才是一等一的好手,何況上頭還有譚清撐腰
。
林如海無法,眼見着再不出發時日怕是要誤了,終于在碼頭尋了保人,幹脆包了一條中等的船,往京中去了。
周崇如心想:“大人豪富,尚且能夠包下一條船往京中去。若是那些出身尋常,甚至是寒門出身的子弟,隻要得罪了官府中的人,恐怕隻能跟其它旅人一同坐小舟,一路輾轉北上了。”
周崇如既然能想到,林如海自然也知曉。
姑蘇等地向來是全國鹽政的樞紐,加上絲綢魚米等物也大都産自江南,朝廷若是想整肅江南官場,難免傷筋動骨,對江南官場亂象便也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