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随和、海底明珠放他身上形容,再合适不過。
隻可惜,他是太子,是未來要統治整個妙樂國的太子,若生性不堅決狠毒點,根本鎮不住妙樂國掌管六十七坐城池,虎視眈眈的城主們。
他對誰都是心懷善意,這很不利于統治。
于是乎,這位太子在民間被人所熱愛,所追捧,可在朝堂,在君王眼中,卻是個一點用都沒有,優柔寡斷的廢物。
較于太子林灼,皇帝更喜歡殺伐果斷的侄子林鞍,每次遇到什麼決策,林鞍都是站在林灼前面參與決斷的。
久而久之,林鞍的威信要遠遠高于林灼,不少大臣忽略東宮,去林鞍的府邸辦公,皇帝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人費解:“我就是很好奇太子林灼為啥這麼不得皇帝的喜愛?難道僅僅是善良?”
劉老爺說道:“要說為何不得喜愛,那就不得不提起當年科舉考試之時的那件事,以及後來皇帝對太子林灼提的一個問題,正是這兩個關鍵,皇帝對太子林灼徹底失望,廢掉了他的太子之位。”
科舉考試追溯久遠,約莫是太子林灼十五歲時發生的事。
那年的殿試,出現了一位絕頂的天才。
名叫謝徽,年僅十八,君子六藝樣樣精通,武功更是在武狀元之上,天下幾乎很難遇到對手。
但他隻想考文狀元,希望能輔佐君王治理内憂外患的妙樂國。
然他的答卷卻讓丞相否決掉,皇帝也覺得逆天,但卻沒有剔除,就壓在桌上,打算從長計議。
太子林灼在得知謝徽答卷的内容後,十分欣賞謝徽的治國之才,想要去求皇帝,怎料皇帝早早就帶着林鞍去了寺廟祈福,太子林灼便追到寺廟。
當時皇帝擺明了不見他,可林灼不死心,為了保住這位稀世之才,他跪在寺廟門口三天三夜,皇帝都未曾派人出來過。
“若說之前謝徽還有翻盤的機會,那林灼的下跪便将他的這個機會徹底跪斷,葬送了去。”
劉老爺唏噓的說着,“皇帝見憎惡的兒子如此求情,回宮當天便将謝徽的答卷撕成碎片扔到地上,将謝徽趕出都城。
至此以後,謝徽沒了蹤迹。有人說他家境貧寒,餓死在街上,有人說他秘密謀反,為日後與太子林灼沆瀣一氣,手刃皇帝埋下了伏筆。”
話到這裡,劉老爺頓了頓,話鋒一轉道:“至于第二個故事呢,是發生在朝堂上。”
卻說在某一天,皇帝難得召見太子林灼觐見。
說妙樂國地理位置複雜,民風複雜,城池林立,為維護統治,妙樂國每年都會派出兵馬鎮壓,早已财政困難,民不聊生,不是長久之計。
就“如何做”一事問太子林灼。
林灼建議求同存異,皇帝與城主們各退一步。
畢竟門閥世家的對立與内鬥,到頭來受苦的都是夾縫中生存的百姓,百姓們付出了自己的糧食與子女,到頭來卻什麼都沒有得到,僅僅是權貴們鬥争的工具罷了。
太子林灼在意識到這一點後對戰争深惡痛絕,更加尊崇非攻。
他盡可能主張避免非正義戰争的策略。
可皇帝卻勃然大怒,呵斥太子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你怎能保證我包容他們,他們就一定能包容我!”
太子說可以先調查六十七城池的民風民俗,在裡面找到最優解。
門閥城主固然可怕,可若是能為百姓謀福,城主們也隻是浩浩煙海上的舟,水可覆舟,亦可載舟。
屆時妙樂國民心所向,而城主們用武力聚集起來的城池也會因為失去民心而自我潰敗,妙樂國乘勝追擊,徹底控制城池,再進行下一輪變革。
此番言論說的慷慨激昂,可卻也徹底搭上了林灼的太子之路,皇帝不日便将林灼貶為庶人。
聽入迷的人感歎道:“難不成就因為這樣,太子林灼才會擁兵自立,殺回朝堂,與謝徽手刃親父?”
劉老爺搖搖頭說道:“還沒到這一步呢。太子林灼被罷黜太子之位成為庶人,曾走過妙樂國大大小小所有城池,記錄當地的民風民俗和信仰。
雖然期間波折衆多,一些城主為了羞辱他,讓他掏糞、洗豬圈、甚至跪在地上學狗叫,林灼都照做了。
他忍辱負重,最終用了近四年的時間将他調研到的文化民俗編纂歸納,據說此書有十本,每本掌寬那麼厚。”
得知太子林灼竟然做了這麼多事,本來還看笑話的人們面面相觑,内心竟然滋生出欽佩之意。
“不過,天意弄人啊。”劉老爺撚着胡子苦笑,端起茶潤潤嗓子後說:“林灼将這書遞給皇帝,卻被皇帝當場給燒了,甚至在他的腳踝打上鐐铐,趕出妙樂國。放言道:倘若林灼再敢踏進妙樂國半步,鐐铐便會驚動妙樂國的禁制,将他殺無赦!”
有人喟歎道:“難怪後來的幾年太子林灼在妙樂國消失了。有人說他行走江湖,有人說他死于饑寒交迫,回來複仇的人壓根不是他。”
“哪有那麼玄乎?”劉老爺嗤笑,“他就是賊心不死,才會與那趕出去的謝徽沆瀣一氣,砍了一個城主的腦袋,殺回了朝堂,手刃了親爹。至此以後,兩人做了許多龌龊不堪的事,搞得整個妙樂國烏煙瘴氣,他們殺人無數,所過之處血流成河啊!”
說書先生都有自己獨有的一套說書技巧,可以讓人代入感極強,随意控制挑動聽客的情緒。
這不,劉老爺就使出了看家本領。
在他的兩瓣嘴皮子的潤色下,人們上一秒還感慨太子林灼的非攻、赤子之心,下一秒就開始唾罵暴君林灼殺兄殺父,到處亂殺。
聽到最後更是捏緊拳頭,唾沫橫飛,雙目噴火,恨不得現在就沖出去抓住林灼,将林灼撕成碎片!
一時間,本來還平靜的茶館裡頓時充滿了各種戾氣,謾罵聲此起彼伏,隐無為等人留下茶錢,早已走遠。
“師叔,你信那說書先生的話麼?”小午問。
隐無為笑說:“故事罷了,反正啊,隻要是人摻和的東西,不論是史書典籍,還是别的什麼,看看就得了。盡信書,不如無書,是吧。”
小午用力“嗯”了聲,繼續苦練點符吹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