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粑粑,乧裡坐個嗲嗲;
嗲嗲去克買菜,乧裡坐個奶奶。
奶奶出來繡花,繡個糍粑;
糍粑跌到井裡,變成月亮」
盡管外地人們不一定去過湘省,但絕大多數聽過這首起源于湘省民間的童謠。
小時候,何應悟的娛樂方式不多,一台二手的背投彩電便承包了他絕大多數的童年閑暇。
在網絡平台爆火、各大上星衛視異軍突起之前,湘省芒果台的自制節目在電視領域稱得上風頭無兩。
那會兒能看的娛樂性節目不多,每逢周五周六晚,何應悟便會與弟弟妹妹們互相監督着早些寫完作業,好蹲守在電視機前收看一周一期的潭州本土節目《越策越開心》和《一家老小向前沖》。
以文娛産業為重要經濟支柱的湘省,稱得上是新傳從業者的耶路撒冷。
為此,哪怕昨晚何應悟困得上下眼皮都開始打架了,還是堅持拉着不情不願的談嘉山去湘省衛視的總部大廈附近拍了一大堆遊客照。
這恰好給了何應悟第二天早上理所當然的賴床理由。
剛從河邊晨跑回來的談嘉山,拎着兩碗麻辣牛肉加量炒碼的紮粉,一把推開門,怒道:“這裡是劉陽,又不是潭州市區,我一大早的去哪裡給你買臭豆腐和糖油粑粑啊?”
人醒了但魂還在睡的何應悟知道談嘉山是在拐着彎邀功,根本不帶怕的。
長長打了個哈欠,何應悟拖着椅子挨到談嘉山身邊,接過對方拆好的筷子,擡起臉眯着眼睛問:“你吃過了嗎?沒有的話我們合吃一碗。”
“吃過了。”
被這麼一打岔,給何應悟找了一早上早餐攤子的談嘉山的氣倒也去得快,他順手薅了把何應悟還沒來得及打理的亂糟糟的卷發,催促道:“趕緊吃,吃完了好出門。”
何應悟昏昏沉沉地應了一聲,低着頭吃粉。
低下頭後,何應悟的卷毛看起來手感更好了。
他的發質本來就好,發量又多,手指一伸進去,還帶着體溫的頭發便會打着旋兒地乖巧繞上來。
談嘉山明明剛剛才摸過的,可他還是忍不住盯着人的頭頂發呆,手指不自覺屈了一下。
收到信息過來吃早餐的楊钰嫌這口父子情深的畫面不下飯,自顧自地端着粉去房間另一頭吃去了。
.
都說湘省方言有“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語”的特點,沒想就連湘菜的味型也繼承了這一傳統。
在湘菜泰鬥王墨泉等人的博考研讨下,湘菜被大緻歸納為臘香、豉香、瓿壇香、臭香、黴香等33種基本味型。
與滇菜的酸辣、蜀菜的麻辣比較,湘菜反而在辣度上沒什麼競争力,口味更側重在将菜做得香濃爽口上。
發源于大圍山的劉陽菜便是其中的代表。
本次行程的主要目的,便是對連續在榜五年的一家金筷子評級的劉陽菜餐廳進行降級評審。
“他們家今年的口碑下降得極快,已經有兩組評審員給出了銅筷子級别的評分。”
楊钰将往期筆記和前期調研報告遞給同在後座的何應悟,補充道:“我們是最後一組,談嘉山和我所在職級的評審權重比較高,所以待會在試菜的時候得更慎重一些。”
何應悟點點頭,接過文件仔細翻閱。
餐廳的位置選得偏僻,的士師傅在城中村繞了快半小時,才把三人送到老城區的定位點。
這家店開在街尾的一棟筒子樓底商,與周邊那些仿佛從千禧年停滞至今的陳舊建築相比,它的裝修的痕迹格外明顯,嶄新得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推開那扇做舊樣式的木門,迎面撲來一股混合了臘香、油香、菜香味道的熱燙蒸汽。
“歡迎光臨姐弟蒸菜館!”
人未至聲先到,幾人都找到空桌了,穿着仿苗族款套裝的服務員這才有些懶散地迎上來。
服務員示意他們可以掃桌上的碼點單,“三位是本地人還是來旅遊的?我們有正常辣、微辣和微微辣,可以在點單的時候備注。”
“正常辣就行了。”何應悟邊給另外兩人燙碗,邊說。
“乖。”談嘉山接過還有些燙手的碗筷,把手機遞給何應悟,“你們看着再點幾個菜,小鳥你選不辣的就行。”
“好哦。”
何應悟同楊钰湊到一塊,對着屏幕研究了半天,總算是把單給點好了。
“這家蒸菜館裡的好像大部分是遊客。”趁着等上菜的功夫,楊钰百無聊賴地觀察着周邊的幾桌客人,小聲說:“天南地北說什麼方言的都有,偏偏沒有講劉陽話的。”
談嘉山點點頭,說:“但在之前的筆記裡有提到,這家店最初是作為大圍山蒸菜的金字招牌店提報上來的,本地認同度應該很高才對。”
“上菜咯!”
服務員的吆喝聲打斷了衆人的思路,距離下單時間還不到10分鐘,點的十幾樣菜便一道端了上來。
劉陽蒸菜的特色便是水汽導熱、出菜率快,一個大型蒸鍋就能同時搞定十幾道甚至是幾十道小缽子鮮料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