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菌可以在幾乎所有發黴的食物中找到,但無論細菌還是真菌,通常都不會單獨存在,它們自然會形成自己的微生物環境。
但醫生需要的卻是單一的青黴素産物,僅僅是提純青黴素那一步,就在20世紀卡了科學家們數年時光。
《仁醫》中是從發黴的橘子中提取的青黴菌,然後将其放在由大米和山芋煮成的汁水制作的培養液中培養7天,再進行提純。
在提取過程中,需要提前制備活性炭,活性炭的制作并沒有超出目前的科技水平,這時的人本身也是會用木材燒炭的,将其清洗幹淨再制作成碳粉就行。
分離雜質需要用到菜油,這個黃家剛好打上了科技補丁,但為了便于觀察,分離容器最好使用透明的,否則就要完全憑借千百次實驗總結經驗了。
好了,透明容器,又回到玻璃制備的問題了。
中國古代是有玻璃的,在現在被叫做琉璃,黃月英聽黃老爹說,如今的琉璃并不受世家喜愛,比不得金玉尊貴體面,也不在民間流轉,因為不實用。
雖然玻璃的原材料隻需要沙子,利用沙子中含有的大量二氧化矽,說的簡單一點,将沙子燒化再進行冷卻降溫塑形就可以得到玻璃制品了。
但問題是,二氧化矽的熔點很高,甚至要超過鐵這類金屬,對“燒化”這個步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且即便如此,制作出來的琉璃,透明度比不上天然石英水晶,硬度不夠易碎,遇熱還要開裂,屬于是從上層到底層全無市場的六邊形瘸腿狀态。
後世制作玻璃,為了降低熔點和去除雜質,需要純堿做助溶劑。
但中國嚴重缺乏天然堿礦,唯二成規模的,黃月英把地質礦産書翻遍了,一個在地下1000米處的河南,一個遠在内蒙古。
……
雖然目前可以用草木灰來進行一定程度的替代,但不論是現在實驗研制還是以後規模化量産,草木灰的那點量都捉襟見肘。
況且草木灰作為鉀肥還有許多别的用途,是真不夠用,純堿在工業上的作用又何止在制作玻璃上。
那還是再看看侯氏制堿法吧。
這可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純堿的化學名叫碳酸鈉,侯氏制堿法通過将氨通入飽和鹽水中制備,其中的種種反應爐設備工鐵匠們都在研究中了。
漢代的冶鐵技術不差,黃月英的鑄鐵技術叢書也給了周家,甚至在周家的幫助下,襄陽發現的鐵礦都在開發中,就是耗人力進展快不了罷了。
還是卡在了原料上。
因為現在鹽也是稀缺資源啊,所以就算現在她願意花大價錢買鹽,為了後續的産量和控制成本,她還要想辦法到沿海去曬鹽。
這種方法曬出來的鹽含有很多金屬離子,雖然不能吃,但工業用應該問題不大。
這麼一想,她平時吃的鹽……
現在湖井鹽産出的鹽健康嗎?他們都是怎麼制鹽的?
真是整個人都不好了!她真的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活到老吧!
以此同時還有氨,氨可以通過空氣中的氮氣制備,但需要電,所以她架在沔水上的簡易水利發電站真不是一時興起才建的。
工業科技真是一環扣一環。
提到發電站,建發電站的主要限制甚至不是解釋抽象的電磁原理,而是他們太缺銅了。
發電機需要磁鐵,黃月英通過往來的冀州商人找來了一批産自河北的磁石,依靠電磁原理制造設備産生電流,再反過來用電流給鐵充磁,是可以到達磁生電、電生磁的效果的。
但他們需要銅絲在磁場中旋轉,那不是一根兩根銅線,為了達到發電的效果,銅線圈需要又細又密。
黃月英不了解中國礦産的資源儲量,更不太清楚漢代的情況,但她面對的現實是,别的用途的銅她是看不到一點,而在民間百姓手中流通的銅錢都非常有限。
從日常的生活中就可以看出,現在的漢朝缺銅是非常明顯的。
在根本沒有開發工業用銅的情況下,銅的唯一作用基本就是做貨币。
但現在貨币的流通率非常低,低到黃家的田莊時不時就要遇到商人來問,除了糧食和銅錢,可不可以用其他貨物抵債的情況。
如今私鑄銅錢的事非常普遍,甚至不是個别商人地主占據了銅礦進行鑄币獲利,而是私人團夥将官方發行的貨币熔了,然後重新鑄成更輕更粗糙的“假”币,繼續進入市場流通。
從金屬天然的貨币屬性來說,那也不能說是一種“假”币,隻能說是一種劣币。
自從靈帝繼位以來,天下格外紛亂,許多百姓都把漢廷發行的五铢錢存起來不流通了,或者自己私下找人熔了鑄劣币,如此才能不吃虧。
而豪強地主們也會把錢币熔了鑄成更奢華的銅人、銅擺件、銅首飾,日常擺出來炫耀,以及作為陪葬品埋進墳裡,顯現出特别的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