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三國]穿到荊襄名士圈的我主公在哪裡啊? > 第37章 第 37 章

第37章 第 37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溧陽更文質有風度,宋立成熟還健碩,甘甯都不必提,就是他身邊的那些兄弟都比這些人強壯些。

也不怪城裡城外的幾家士族都沒把這二人和他們的五千兵力放在心上,他們……也就占個人多吧。

這二人特地來打招呼,說城内黃宅他們時時找人看顧,有事無事還要派人去府上問問有何需要吩咐,定沒有人再敢冒犯的。

這是來交好的,黃月英便也讓秋羅從馬車上取兩罐素油、一捆六支白蠟送上去,這是她來城裡的時候,黃老爹特地囑咐黃安讓她帶上的,如何用就看她自己便宜了。

于是兩方都心滿意足地分别了。

到了同濟堂,黃月英又重提“醫院”的事,張仲景和華佗都沒有異議,上次分别也是王祿心有疑慮,所以這次着重的就是考慮王祿的想法。

“祿叔不妨直言?”黃月英一貫不喜歡繞彎子。

王祿歎氣,他并非有什麼不可說的難言之隐,隻是覺得有些對不起主家。

同濟堂是個百年老字号了,也曾有過醫術鼎盛求醫者絡繹不絕的輝煌過往,雖然這也不算什麼令人高興的事。

真正的主家是他曾經學醫的師父。

傳承了百年的醫館因世道的離亂越發難以維持,老師沒有留下子嗣,一生鑽研醫學,臨終前将醫館托付給了他,雖言語間似乎已經看開了,叫他順天而為,不必強求。

但王祿心中自有重擔,不肯輕易舍去,上次月英小侄說,自可在同濟堂上建醫舍,但若技藝都是黃家的,卻貫一同濟堂的名号,豈不無恥?

當初觍着臉求看黃家的醫書,還能說是為民,如今此等揚名之事卻決不能這樣行事了,否則九泉之下的老師都要羞愧地敲他的腦袋了!

黃月英其實并不太理解這些,這時的小人很小人,君子也是真君子,儒學盡管有再多理想化的天真理念,于修身克己這一方卻是真的崇高美好。

她不在意名,這名本也不該是她黃月英的,更不該是黃家的,如果非要說,那功勞也是無數勤勤懇懇的科學家、人民勞動者甚至是産業化商人的。

但漢代重名啊,名聲比錢财重要,比性命重要,王祿不肯受這份虛名,那是非常難得的正直。

王祿沒說出口的話被張仲景述給了黃月英聽,張仲景本也拜了王祿為師,他在同濟堂這幾個月看懂了些,王祿不好開口的話,便由他來提。

黃月英恍恍惚惚的,聽懂了又沒完全懂,但她想,這還真不是個問題。

“城内依舊用同濟堂的名,城外的再另起名号如何?祿叔你做同濟堂的院長,就不算假藝圖名了吧?”

黃月英想建兩個分部,一個在襄陽城内,一個在城外岘山腳下。

兩個院部都有急診科,華佗已經去信将自己餘下的弟子召來,這樣兩個地方的外科都有人領頭了。

之所以要分兩個地方,其實主要是因為,華佗的臨床手術需要用到麻沸散,而麻沸散的主要原料是胡麻。

也就是大/麻。

這是個有點危險的植物。

中國古代也是會磕/藥的,曆史上有名的五石散,黃月英現在還沒有聽說它出現,但那是各種礦物做成的會令人神經興奮的毒/品,至少黃月英是這麼認為的。

五石散對人體百害而無一利,都能在上層中流傳,而且聽張仲景描繪,至少現在寒食散是有了,士族們常用來發寒去熱,頗為風靡。

華佗張仲景這樣的醫者是不許病患吃的,他們也絕不會開這樣的藥來治寒熱之症,但原理不清楚,醫師不認同,他們還就是敢吃愛吃。

誰說的愚民不可于教,這世上一意孤行不聽勸的,可不看你身份地位學識如何。

大/麻從植物制備成毒/品技術難度很低,更可怕的是,它具備成瘾性,比五石散不知道要嚴重多少倍。

黃月英的意思是,麻沸散的方子确實是保密比較好,現在民間其實種胡麻的不少,衆人隻當它是一種衣料作物,取雌株苴麻做麻衣。

但麻沸散既然能起到麻醉的作用,煉制的所取用的部位和詳細的藥方子就很微妙了,公開了允許民間自己制備是非常危險的。

甚至他們自己的醫學實驗室都要高度保密,黃月英覺得岘山腳下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藥材大棚也都選在了岘山上,藥材制備廠的建設也規劃在這一邊,以後大/麻的種植也必須限制在這一區域内。

醫學實驗室就近也建一所醫院,既方便藥物流通,也便于及時反饋,現在黃月英這邊人力物力都有限,隻能優先考慮最重要的問題。

等到後續的醫學儀器都就位,城外的醫院說不定才是中流砥柱呢。

索性現在城池也不發達,建在城裡交通也沒好到哪裡去,黃月英已經着人去看了,新院址的路修一修不差什麼。

“其實,月英很猶豫,胡麻的危害要不要廣而告之……”黃月英将自己的打算和如此打算的緣由都解釋一番後,又開口,這次是她的疑惑。

這是她這次真正想和幾位大醫師讨論探讨的。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