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Ela老師,昨天我熬夜看完《愛的藝術》,有了感悟:天給予地雨水,地接納天的雨水。萬千雨水落在地上,雖然很疼,但将疼痛揉碎,就能滋潤萬物,萬物才會如此深愛大地
Ela老師:“學會無條件的愛。”
我:“但其實我還沒學會很多東西。”
我:“當自己變得足夠優秀,當自己曆經風霜,将磨難消融成愛,才能賜予溫柔與善意,接納和包容萬物,接納和包容我們的世界。絕望中開花,才能生成希望,這個世界本來是絕望的,但因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有了希望和愛。盡管我們能感受到世界的痛苦,但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給世界帶來愛與希望。神賜予光,光被樹葉切碎了也仍是光,它深入每個縫隙之中,即便隻是一絲溫暖,也打碎了絕望般的冰冷。生命就是光的來源,生命就是溫暖,有了生命,死寂般的世界才有了意義。光才有了意義,雨水才有了意義,天和地才有了意義。生命是世界的希望。”
我:“生命需要世界,所以世界有了意義,光被需要着,所以光有了意義,黑暗也被需要着,所以黑暗也有了意義,就像孩子需要母親,但同時,母親也需要孩子,所以,他們才能創造無條件的愛。就好比,如果沒有生命,光隻是光,黑暗隻是黑暗,雨隻是雨,石頭隻是石頭,世界的存在如同擺設,沒有誰會乞求它們,沒有誰會為它們歡歌載舞。就是因為有了生命,世界才有了意義。所以,這也是輪回的意義嗎?靈魂承受着世界的痛苦,源源不斷的生命滋潤着世界,消化着它的痛苦,釋放着愛與善意……是這樣嗎?”
Ela老師:“你不是感覺到了嗎?”
Ela:“可能洗滌不了,就會被毀滅。”
我:“母愛的無私奉獻,當人有了大愛,有了自我甘願犧牲的精神,即便我明知會死,但我仍義無反顧的貢獻我的愛,就像母親護子一樣。如果真的有精神世界的存在,造物主也不忍心毀滅吧?”
Ela:“不是有愛,人類早就該被毀滅了。”
我:“每個生命都有愛,它們都擁有愛,愛是先天賜予的,是每個生命必備的,最基本的特質,是一生下來母親就賜予的。可能有些吸收到許多世界惡意的,生命最基本必備的愛就會慢慢消失了。”
我:“就像……我天天誇贊着植物,它就會開的比被天天被罵的植物要好。植物需要光,這是光的愛,也需要雨,這是雨的愛,它們是天地孕育的孩子。這大概,就是,每個生命的使命吧?”
我:“宇宙是孤獨的,是黑暗的……但是如果隻有地球才有生命,那宇宙也會因為有了生命的存在而感到快樂吧?即便,非常渺小。我記得之前看了篇新聞,本來,有彗星撞地球的,但是,沒有了,本來有很多危機的,本來大家都會死的。生命是寶貴的,是需要守護的,是所有死寂中的希望,它們本身就是希望……宇宙很大,黑壓壓的它們什麼都有但是,如果沒有生命,它就是擺件吧?老天的存在也沒有意義吧?”
我在盡量解釋着我自己的話,其實對我來說,我并沒有完成愛的課題。
五月的天氣簡單多變,晴時萬裡無雲,陰時烏雲沉沉,唯有炎熱一成不變,就算是雨水洗刷過的天地,也總是十分炎熱。空氣總是十分悶熱,懸空的三葉電風扇持續轉動。
班上的所有同學都去操場練啦啦操,隻剩我一人獨坐在教室中。手中的書嘩啦啦翻動,一條條思緒發散于空中,我凝神捕捉着。
筆尖在書頁中滑動着,我勾出重點,整理思緒,把它記錄在草稿本中,一步一步推理。
草稿本——
凡受情感支配的,都是愛的産物。
生命都有情感,它們都是愛的産物。
愛是精神世界的主導者,也是物質世界的主導者,愛分為正負兩面,愛是萬物的造物主,它可以造物,也可以毀滅。
愛的正面:有道德感的,正義的,創造……
愛的負面:褊狹,殘忍,毀滅……
二者結合,正負兩面結合,優缺點結合,誕生了一種新的元素——虛僞,真實當中又帶着虛僞。
《烏合之衆》:“道德的力量從來都不是自然主義者要研究的對象,但它恰恰是曆史發動的原因。”
群衆的感性輸給理性,這也間接證明了人受感情支配,人本身就是愛的産物,世界也是愛的産物,世界是愛創造的,世界也會被愛毀滅。
所有正面情緒及優點(行為)的終點(極點)就是創造。
所有負面情緒及缺點(行為)的終點(極點)就是毀滅。
創造和毀滅的終點都是愛。
創造和毀滅的源頭都是愛。
創造和毀滅的直接因素都是愛。
所有情感的源頭都是愛。
就比如一個人憤怒到了極點,或是悲傷到了極點,又或是膽怯到了極點,膽怯到了極點會産生憤怒的情緒……都會産生毀滅個體或是事物的傾向或是行為。
集體擁有創造的能力(創造精神世界的産物,或是物質世界的産物),這些能力往往是強大的。
集體擁有毀滅的能力(個體的毀滅,或是世界的毀滅),這些能力往往是強大的。
就像愛的正負兩面——創造、毀滅。
每個生命最基本的特質就是愛——《烏合之衆》:“就像某些化學元素放在一起——比如堿和酸——後就會形成一種新物質一樣,其所具有的特質也與原來的物質完全不同了。”
就像是組成一個生命體的細胞一樣,許多細胞聚集起來構成一個新的生命體。它們最基本的特質就是創造,它們最基本的特質就是愛,愛賦予了創造。
愛同時也能帶來毀滅的作用。
群衆心理學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我認為凡受情感支配的都是愛的産物(生命就是愛的産物),在感性和理性之間,群體都是感性的↓
《烏合之衆》:“群體不擅長講理(沒有理性),但善于行動,而且他們目前的組織賦予了他們巨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可能會用來毀滅某種人或者事物,或是世界)
《烏合之衆》:“群體之中的個人的主要特征,就是有意識的個性消失了,而無意識的個性得勢了,通過暗示和傳染,人們的思想和感情被轉向一個方向,可能就會立即把暗示的思想轉化為行動的傾向。他不再是他自己,而是一個喪失意志支配能力的木偶(被同化了,理性消失,受情感支配,因為生命本身就是愛的産物,所以人(愛)很容易被引導和暗示。”
↑這也正符合愛的特質,再把這件事颠倒過來,看正面,正如男女相愛,這個特征就更明顯了,男女相愛之後,産生了一個家,為了愛犧牲自我,女性犧牲自我的獨立性,成為了一個母親,為家庭(群體)做貢獻,而男性也甘願犧牲自我,建立家(群體)的完整性,他們不再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不再是自己,而是愛,已經成為了愛(就是有意識的個性消失了,而無意識的個性得勢了)(他不再是他自己,而是一個喪失意志支配能力的木偶)但他們并非木偶,因為他們有情感的支撐,但同時,他們也被情感支配了。
——————
“往往是群體,而不是獨立的個人,會為了信仰或主張而慷慨赴難。在光榮和名譽的暗示下,群體的熱情被激發。(情緒易傳染,精神能量易傳染,就像愛的正面,這些生命體都是愛,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愛,所以,隻要别有用心的人激發愛的正面,人(愛)就會不受控的被引導和暗示。”
理性來源于物質世界,理性(生存,物質世界需要生存)。
感性來源于精神世界,感性(愛)。
因為愛本身是精神世界的産物,它是生命的造物主,所以行為更容易受情感支配,物質世界更容易受精神世界支配,因為生命本身是愛的産物,所以愛更容易受情感影響。
因為有了愛,才有了生命;有了生命,才有了愛,愛就是生命本身自己,生命本身就是“愛”自己。這個世界本身就是愛的世界。
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是愛的世界,所以人死後化鬼,鬼就是情;心髒是愛,是本源,是生命力,愛死後,化鬼,鬼就是情,能留下的隻有情。不管是鬼自己的情緒能量,還是人帶給他的情,都屬于情的範疇。因為這是愛的世界,符合愛的規則所以能存在着。
當這個世界有了第一個生命,就意味着愛誕生了,當物質世界有了第一個生命,就意味着精神世界誕生了。
《自卑與超越》:人類有兩種性别,個體和人類集體生命的存續必須依賴于這一事實。由于這一事實的存在,人類社會才産生了愛情和婚姻兩種聯系,這是每一個男人或女人都無法回避的。
生命本身就是愛。
生命就是給這個世界帶來愛與希望的,從出生開始,從有性别開始,這是每個生命的使命,每個生命都是帶着愛來到這個世上。
但愛很容易被支配和掌控,因為它極富有道德感,又殘忍的無可救藥,因為愛擁有正負兩面。
《自卑與超越》:單個的人是很脆弱的,他要受到種種限制,這使得單個的人在大多數情況下無法單獨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假如一個人孤零零的活着,并且想隻憑借自己的力量來應付一切問題,他隻能面對失敗和死亡。
如果沒有性别,如果沒有愛,隻有孤零零的人,隻有物質世界,隻為了活着而活着,如果沒有愛賦予的的創造能力,就隻有(物質世界)死亡和毀滅。
把人分為男、女的意義就在于創造愛,人為什麼會有男人和女人,是因為創造愛。更證明了生命是愛的産物,而生命也是給這個世界帶來愛的,因為隻有生命才擁有愛。
——
我快速地記錄着腦中的思緒,把它們一條條歸納總結。文字的精神能量很強,我之前質疑過佛經的大道理,我認為它們就像是控制人們精神的文字遊戲,但它們上面的能量不可否認是确實存在的。
我認為這是愛所散發的精神能量,這能量來源于天,來源于世界,來源于愛。我曾問過一個問題——“佛是否隐藏了過去的曆史。”
當時福子抽出一張“聖杯國王”,她說我内心世界還沒成熟,還沒長大。我支着腦袋在桌子上郁悶着,摸出我的神谕卡洗了洗牌,忽然一張牌掉出來——“保護你的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