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耽擱,結伴去上學的孩子們都走遠了,嬴政又深深看了眼沒成熟的水稻,轉頭向他們快步追了上去。
村裡的孩子走了一段就分開了,年紀大一些的去鎮裡的中學,年紀小一點的再走一段土路去隔壁村的小學。蹬得動自行車的已經走遠了,剩下的小學生走得慢,“山裡人”裡的嬴政跟劉徹都是身材高大的主兒,十歲小孩李世民是個武将胚苗,都很輕松地追了上去。
陸亮還好奇地問:“你們不是去鎮上啊?”他還以為他們要跟着村裡的哥哥姐姐們到鎮上去購物呢。
村小附近都買不到東西,過年時父母打工回來會給點零花錢,年後上學,他們就會跑到鎮上去買東西。炸串麻辣燙之類的零嘴,也就那時候能湊錢一起吃吃過瘾了。
所以陸亮雖然不喜歡上學,但又很想趕緊上中學,這樣就可以到鎮上去了。至于到鎮上之後錢從哪裡來,他還沒有想過。
而且去鎮上就要寄宿,不用天天走這麼遠的路來回,他覺得可好了。
村小是希望小學,雖然師資力量不太行,但有四層教學樓和操場,收附近四五個村子的學生。
門口管得不嚴,開始不讓進,陸星星說這是她叔伯,帶孩子(李世民)來看看學校,三人組就進去了。
陸家三姐弟各奔各的教室,值日生開始打掃衛生,不一會早讀開始,帶着濃重方言音的朗朗書聲便響徹校園了。
三人組不算引人注目,因為他們内衣沒換,但外面已經換上了陸根水給他們拿來的衣服,還戴上草帽擋住了發髻。陸根水這幾天特别高興,因為就是打打水,燒燒飯,借個房子送幾套衣服,他就得了好幾粒金子。
這些山裡人淘金淘到不少啊,不知道多少代人積累下來的,也不曉得手緊一點,回頭看他們怎麼過日子。
他今早才覺得良心稍稍有點不安,跟他們說了要省着點用,也不知道他們聽懂沒有,反正他說過了。
劉徹擡頭數教室:“一二三四……四層樓,二十間屋的學生。”
嬴政道:“陸星星有言,小學有六個年級,每個年級約摸四五個班,每班三十到四十多人不等。”
他們互相看了一眼,不約而同的被這數量給幹沉默了。
不過又想了想那片稻田,想來這樣的收成,才支撐得起這樣數目的讀書人吧。
劉徹暗暗的想,他現在倒是也不缺可用之材。但如果幾個村落的農夫之家都能有這麼多人讀書,成人之後再給他挑,想來是更不缺了。
那還不是想換就換,想用誰就用誰。
嬴政則在想,他讀《韓非子》,法家之意,卻是不用這樣多的百姓讀書。
百姓讀書開智,自然便多計較。秦以耕戰為本,連經商都是抑制,因為富裕與智慧就會生出奸滑之意,又怎麼還能一心一意的為秦王的大業出力呢。
他原本對此是堅信不疑的,并決心繼承商君的律例,韓非入秦求教,除去呂不韋後再尋一名法家賢才入秦重用,在秦國進一步推行法家的制度,完全榨取民力,以助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但現在,他有了一絲動搖。
此時此處,乃是後世之國。自七齡稚童而至十五六歲的少年,不分男女盡皆入學,而田中水稻沉沉,似乎比他秦國更加強盛。
他搖了搖頭,沒有立刻下結論。這個後世之國究竟是強是弱還不好定論,他看到的太少了。就像這學校的小樓,要不是走出梨村,他都不知道原來民間用這種非木石的材料能起這麼高的樓。
李世民不是皇帝,又年幼,才不像他們這麼費腦子,他就隻管咧着嘴在校園裡轉,去玩人家的雙杠單杠,還跑沙坑裡玩了會沙子。
不大的地方他一會就轉完了,還在那感歎:“這麼多人讀書出來做什麼呢,讀書人還回去種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