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乾清宮内隻有三人卻沒有一絲聲響。
辛霖文回宮的路上遇到了太監總管王書華的幹兒子——王小生。沒等他回到東宮坐熱屁股,便被皇上給叫來了乾清宮。
他站在台階下等父皇批折子,批完折子,皇上叫退了身邊的人,僅留下了王公公。
皇上:“聽聞你今日在宮外偶遇明家兄妹,可還有趣?”
辛霖文:“回禀父皇,今日托父皇大壽之福,宮外城内一派喜氣洋洋,兒臣跟着湊個熱鬧,巧的是,明将軍家的兄妹四人也在。”
皇上若有所思道:“這麼說來,你和明家甚是有緣。”
辛霖文見皇上單手在下颌骨摩挲,便心知不對,他挺了挺腰闆,然後雙手拱于胸前,作輯道:“父皇,兒臣想娶明珠做太子妃。”
*
皇上的話問住了辛霖文。理由?想挑選自己的太子妃還需要理由嗎?明珠本就出身名門,又是姨母之女,親上加親,好上加好,還需要理由?
但父皇态度難辨,他一時間不敢随便語言。
皇上的眼睛沒放過太子的每一個表情和欲說不說的糾結。他冷哼一聲,大甩衣袖道:“連一個理由都說不出來,為何來和朕說讓她做太子妃。”
辛霖文聞言後,雙膝跪地,雙手仍拱于胸前,擡頭辯駁道:“父皇,兒臣不知道除了明珠,誰更适合做太子妃。”
皇上似笑非笑道:“朕知道啊,金中堂之女溫良娴熟才情橫溢,樊巡撫之女秀外慧中德才兼備,于尚書之女花容月貌才高八鬥。明珠嘛,确是容貌不凡,但她生性活潑,恐怕宮中的生活不适合她。”
辛霖文雙臂自然垂下,擡頭追望着父皇踱來踱去的身姿。
皇上坐回到龍椅上,看到太子眉尖微聳,心中暗道:在朕面前,他還是個孩子,一點城府都沒有,罷了。
辛霖文眉頭展開,朗聲道:“父皇所言甚是。明珠生性活潑,是她的性格使然。但其他女子,我們所知的隻是傳聞中的她們,也許容貌和才華是可以通過口耳相傳得知,但性格是不能這樣傳聞的,更何況這些女子都是大家閨秀,怎可能知道她們的行事作風。”
“父皇,我知明珠和明家不是太子妃和東宮最好的選擇,但後宮安甯,有益于朝堂安穩,我想要一個知根知底的太子妃。”
皇上擡手揮了兩下,王書華貓着腰既快又安靜地退離了大殿。
皇上沖着太子招招手,辛霖文連忙起身走到父皇身邊側身站立,“麟兒,你可知父皇為何不願意讓明珠做太子妃?”
辛霖文搖頭道:“兒臣愚鈍,還請父皇明示。”
皇上歎息道:“明家陽盛陰衰,往上數,他們家已經好幾代沒有過女子了,直到明珠出生。但你可曾知道他們家有幾個命長之人?他們家男兒全都征戰沙場,少有善終。明家一門心思保家衛國,作為皇上,我很喜歡。但他們太一根筋了,若是當初明家半文半武也不會落得今日的下場。這樣一個家族,傾覆就在一瞬間,你懂嗎?”
辛霖文嘴巴微張,上次他偷聽到父皇和母後的談話,父皇提到過明景揚未成氣候,但沒想到父皇想得如此深遠。明家的榮耀和顯貴靠的是滿門忠烈賺來的,一旦後繼無人,明家很快便會成為被人遺忘的過去。
“父皇…”辛霖文磕磕巴巴道:“那…如何是好?”
皇上眼角的笑紋浮現,“太子妃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麟兒,你是太子,你能夠坐好自己的位子,那就可以選自己的太子妃。你明白嗎?”
“太子妃隻有一個,側妃可以有很多。皇後隻有一個,其他的三宮六院看朕的心情。無論太子妃的娘家有多厲害,也不過是階下臣。”
辛霖文跪在龍椅側面,仰頭看着面前的父皇,激動地跪謝道:“父皇萬歲,謝父皇恩典。”
皇帝低頭撫摸着太子的後腦勺,臉上挂着笑容,“但你對着明珠,一點招架之力都沒有。朕不願太子圍着太子妃轉。”
辛霖文嘴硬道:“誰說的,明明都是她跟我低頭。”
“哦?那今日低頭回宮的是誰?”
“我…我…兒臣是給明将軍一個面子。明将軍今日壽辰,我不想打擾她們一家團聚。”辛霖文自認為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皇上擺手道:“這些不重要,她進了東宮,自然就要守宮裡的規則,對于女人,你還是太稚嫩了,你跟着她跑,她哪懂得你的高貴。明珠可以做太子妃,你再從你母後拟好的名單中選兩個側妃。記得,不管你喜歡誰,你是太子,要雨露均沾。”
*
乾清宮外,王公公對着太子行躬身禮,“恭送太子殿下,願殿下一路平安,萬事如意。請慢走。”
辛霖文沒看王公公一眼,太子的随從趕忙給王公公行禮,跟着太子離開。
王公公一直保持躬身的姿勢直到太子走遠後才緩緩起身,恭敬地退回宮中。他貓着腰站回了他平時伺候皇上的位置,還沒等站穩,便聽皇上問他:“你瞧着太子離開時,可還開心。”
王公公跪下回道:“奴才是最守規矩的,不敢擡頭沖撞主子,皇上明察。”
皇上仰身貼在龍椅上,“就咱倆,少說套話。”
“這,奴才确實未見太子鳳儀,但太子步伐匆忙,似是有些焦急。”王公公低眉順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