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明華有一舊友。
她小時跟随師父來聽雲宗玩耍,結識到一個年紀相仿的女孩子。對方也是修符的,家中排行老五,就叫秦五娘。
二人說話投機,志趣也相合,一來二去成了朋友。
她師父彼時在聽雲山論道,要在聽雲宗待好長一陣子,明華于是經常下山,與五娘玩在一處。
五娘家裡隻是聽雲山中的小家族,家中無法提供充分的符修資源。要知道,寫符畫符是很燒錢的,用的紙張筆墨,都是有講究的,還要請有一定名望的師父傳授,才可以學出皮毛。
但五娘天分好,畫符變出小兔子小鳥來都栩栩如生。明華很喜歡她,于是想讓她跟着一塊兒回蒼山去,做自己的師妹。
無奈五娘另有婚約在身,此事隻好不了了之。
明華在聽雲山待了一年就回蒼山,此後二人保持着書信來往。五娘信任她,什麼都與她在信中說。
一開始都是姐妹間的俏皮話,後來是及笄,見到了未來夫婿,他待她如何如何好雲雲。
秦五娘定下的夫婿是聽雲山冼家的公子冼長風,冼家長輩在聽雲宗裡擔了一職,因此有些名望。
對方族中很看重秦五娘的符修天賦,對她百般好。她在信中告訴明華,冼長風是個良人,她不會後悔嫁進冼家,她想往後生了孩子請明華做幹娘。
五娘出嫁那日,明華特意找師父告假,千裡迢迢趕去聽雲山。
數年不見,五娘出落得很是動人,明華打趣她是自己見過的最好看的新嫁娘,柳葉似的眼睛笑起來彎彎的,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
她用頗為挑剔的眼光看向冼長風,覺他長得倒也還湊活,性格溫吞,說好聽點是謙和有禮,說難聽點就是像個軟包子,若非冼家沒有别的子女,真怕五娘受了欺負。
後來五娘果然懷了孕,在信中問她該給娃娃起個什麼名字好。明華日思夜想,說不如叫“清雨”,可男可女,清雨甘霖,萬物生發之源。
兩人約定好,等五娘生産時明華一定回去看她,她要第一個看到自己的幹娃娃。
隻是她當時修為停滞,師父着她閉關,明華算好日子,原本能趕得上五娘的産期,可修行總是各種意外不斷,磕磕絆絆總算是出了境界,卻已經遲了半年。
這半年五娘送來的信厚厚一沓,半個月一次,某一封上,是說她覺得孩子有些異樣,要請明華過去看一看。
明華提着心打開最近的一封,五娘說生了雙胎,男女都有,分别起名叫“清塵”與“逐雨”,意為天朗氣清,希望兩個孩子都是開朗澄澈之人。
但她生産後身體就不好,每日要吃許多藥,抱怨藥□□。
明華打定主意要趕緊回去看看她,不巧的事全都趕在了一起,蒼山附近有妖怪作祟,她是大師姐推脫不得,隻好速速去伏妖。
來到聽雲山已經又是一月以後,哪知道冼家門前已經挂起了白幡,明華問是何人故去,都告訴她說冼家少夫人。
明華不敢置信,闖進靈堂看故友遺容,可看五娘身體冰冷,枯槁幹瘦,像是被吸幹了生氣。
明華大聲質問冼長風,可這個溫吞的軟包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隻是眼眶通紅,不停地向她道歉。
後來明華細想,越想越是不對勁,五娘的遺容看上去是靈氣枯竭,不似單純病重身亡。
她想再去細查,可冼家的長輩将她趕了出來,速速封上五娘棺椁,擡進冼家祖墳裡埋去了。
聽到這,冼清塵怔怔道:“當年,阿辛有一封信送去蒼山,是送給了您嗎?”
在他們出逃前,阿辛說夫人曾将一封信交給阿辛的娘,說是萬一冼家出事,要她寄給蒼山派,後來她娘故去,這封信就到了阿辛手裡。
明華點點頭,從袖中拿出一封素箋。
她竟随身帶着,可見情誼頗真,多年未忘記。
冼清塵翻開信的手不由得微微顫抖,他有意識以來并未見過自己的娘親,冼家将他與阿姐與世隔絕地養着,這也是他第一次見到娘親的手信。
“明華吾友,見字如晤……”
五娘字迹秀麗,工整之中卻能窺見每個字收尾時的無力,想來當時人已經十分虛弱。
之後的内容,是五娘陳述自己一開始察覺到自己的孩子有問題。他
們在母體中搶奪靈力,體質不同尋常,清塵與逐雨出生後,她才知道冼家背着她給兩個孩子用秘法改了體質,清塵身體弱,也是因為姐姐逐雨丹田中結成了一顆聚靈丹心,霸道地擠占了一部分屬于他的靈力。
冼清塵恍然:“是我們的存在害死了她……”
是他與阿姐過分攫取了娘親的生命力。
正是如越河君所說,他們的存在,原本就是一個錯誤。
明華見冼清塵面色發白,按住他的手腕,給他送出一些靈力:“并非如此,五娘從未這麼想過,你繼續看。”
冼清塵強打着精神看下去。
五娘說自己的孩子無辜,她愛自己的孩子勝過愛自己性命,但自己如今已經油盡燈枯,兩個孩子前途未蔔,可這體質問題實在是難解,修道一途上,這種體質終究要惹上麻煩。
若是往後因為兩個孩子的體質生出事端,她求明華多多照拂,多多護着兩個孩子。
所有的恩情,隻好來生一并還她。
“稚子何辜,真正鬼迷心竅的是冼家。我當時收到信,又聽說你奪了聚靈丹心逃出來生死不明,冼家上下全被肅清,便以為你姐弟二人也兇多吉少。沒想到過了幾年,江湖上又出現了你的名字……”
明華歎口氣:“此事牽扯極廣,我若是去尋你,勢必要引出禍事,對你不利,更何況不二宗那種地方,說實話,我不敢去。”
“清塵,你告訴我,你還恨嗎?”
冼清塵别開眼,窗外皎潔月光,銀水般肆意流淌。
“恨,我從前什麼都恨,誰都不願意相信,沒有恨,我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