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四人察覺。
“何人哭泣?”
牽招眉宇間閃過一絲憂慮,循聲望去,但見街角暗處,一個孩童伏地而泣,哭聲細碎卻揪人心弦。
其旁,一老妪衣不蔽體,跪地乞讨,眼中滿是無助與絕望,形如枯槁。
更甚者,有商販立于不遠處,以孩童和老婦為貨,高聲叫賣,言辭間全無憐憫之心,唯利是圖,引得路人側目,卻鮮有人願伸出援手。
大争之世,蒼生多舛,自保尚難,何暇他顧?
此情此景,令人心生寒意。
不是奴仆,卻被人随意叫價。
郭婉毫無所動,不動聲色地觀察三人。
牽招蹙眉。
王象擡頭去看楊俊,不巧與郭婉兩眼相對。
楊俊立于街畔,目睹此景,則悲憤填膺,胸中慈悲如江河決堤,不可遏止。
毅然上前,對那商販正色道:“稚子何辜,豈容爾等如此踐踏?吾願以銀錢相易,還其自由之身。”
言罷,讓王象取出萬錢,遞于商販手中,不容其多言。
萬錢之數,擲地有聲。
郭婉和牽招沒有楊俊有錢,所以隻有财大氣粗的楊俊才做的出這樣的事情。
商販見狀,眼中閃過貪婪之光,随即點頭如搗蒜,将孩童推向楊俊。
孩童猶帶淚痕,卻已止住了哭聲,怯生生地望着這位陌生的恩人。
“恩公……”
楊俊俯身,以溫暖之手輕撫其頂,語帶柔情,又顯堅毅:“兒郎勿懼,從今往後,吾家即汝家,吾等皆為汝之親人。”
複轉身,目光和藹地投向老妪,輕聲言道:“老妪辛勞,風霜滿面,吾府有屋宇閑置,正可避此凄風苦雨。請随吾歸,共享安甯。”
老妪聞言,感激涕零,雙膝跪地,連連叩首,口中喃喃:“恩公大德,老婦無以為報,願以餘生,為恩公效犬馬之勞。”
“府中若有重活累活,但憑吩咐,絕無二話。”
郭婉與牽招立于一側,此刻相視而笑,心中皆歎楊俊仁心之廣,義舉之厚。
這般忠厚人,又怎會拒絕曹操的征辟呢?
郭婉輕聲道:“季才兄仁心,真如春風化雨,使枯木逢春,令吾等自愧弗如。”
牽招贊同。
按照楊俊的性子,定然見不得受苦受難的百姓。
他當年如何救助王象的,如今就會如何救助這老妪和孩童。
不過像王象這般天資聰穎又勤學刻苦之人少之又少,這孩童若不是讀書的料子,楊俊也自然不會強人所難。
他估計會讓老妪與孩童在他府上做些輕松的活計,以此糊口。
郭婉和牽招二人,跟随楊俊一同回府。
王象領着老妪和孩童緊跟其後。
獲嘉城不大,楊俊的府邸離水引馎饦的店鋪也不遠。
一行人僅步行幾裡,就到了楊俊的府上。
楊俊的家宅,雖不比世家大族那般恢弘壯麗,卻也自有一番沉穩與雅緻。
門面以青石為基,有些許斑駁的痕迹,進門後一條青石闆路蜿蜒鋪展,兩旁栽有松柏,四季常青。
府中仆役見主人歸來,紛紛上前行禮。
楊俊立于堂前,神色莊重,對老妪與孩童寄予厚望:“老妪,汝乃持家之人,當以勤勉為本,使府中上下井然有序,仆役皆能安居樂業。
“小子,汝乃未來之棟梁,當勤學不辍,文武之道,皆不可偏廢。”
“望汝二人銘記吾之教誨,不負所望。”
老妪聞言,淚水在眼眶中打轉,躬身行禮,聲音哽咽:“恩公放心,老身雖年邁,卻定當盡心竭力,守護好這個家,待您歸來。”
孩童亦不甘落後,上前一步,雙手作揖,稚嫩的聲音中透露出堅定與決心:“恩公之言,小子銘記于心。定當刻苦學習,不負恩公厚望,他日定當湧泉相報。”
楊俊見狀,心中甚慰,從袖中取出一袋沉甸甸的五铢,親手遞予老妪:“此錢乃汝二人日常開銷及治學所需,務必妥善安排,勿使有缺。老妪持家,當知節儉;小子求學,亦需勤勉。”
老妪雙手接過銀兩,感激涕零,連連道謝:“恩公慷慨解囊,老身感激不盡。定當精打細算,不負所托,讓小子安心向學。”
接着,楊俊又轉身對王象吩咐道:“吾此行赴許都,府中事務,便托付于爾。若有急事,速遣人至許都報信。”
他此行赴任,不是去遊學,并不能帶王象一同前往。
但也盡力為王象營造出良好的治學環境。
王象躬身領命:“象遵命,定當盡心盡力,守護好府中一切。”
楊俊環視一周,心中暖流湧動,知此行雖有離愁,但善行已播,心中甚慰。
翌日,随着一聲馬嘶,三人各跨駿馬,揚鞭策馬,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