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颔首,遂命二人速往荊州,先通款曲。
麋竺、孫乾領命而去。
不日,至荊州襄陽城下,通報姓名,求見劉表。
劉表聞劉備遣使至,心中暗自思量:劉備乃漢室宗親,素有賢名,今雖落魄,其志未改,或可成為吾之臂助。
遂命開城迎接,親至城外,以表誠意。
兩使策馬而出,見劉表身着華服,氣宇軒昂,立于城下,連忙下馬行禮。
劉表含笑上前,執麋竺、孫乾之手,溫言曰:“二位遠道而來,必有要事相商,請随吾入城詳談。”
入城後,劉表設宴款待,席間,麋竺代劉備陳詞:“我家主公,念及天下蒼生,欲興複漢室,奈何時運不濟,屢遭挫敗。”
“今曹操大軍壓境,主公無力抵抗,故遣吾二人前來,欲投荊州,望将軍念及同宗之誼,收留我家主公。”
劉表聞言,面色凝重,歎曰:“玄德公乃漢室之胄,素有仁德之名,吾豈有不收留之理?然荊州雖小,亦非安甯之地,恐難保玄德公無虞。”
“吾雖欲相助,但恐力有不逮,且恐引火燒身。”
孫乾聞言,挺身而出,慷慨陳詞:“将軍此言差矣!”
“玄德公雖處逆境,然其志在千裡,且麾下有關羽、張飛等猛将,皆萬人敵也。若得将軍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再者,曹操雖強,然其行徑霸道,天下之人,多有不服。玄德公若能在荊州立足,必能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屆時,将軍亦可借勢而起,共謀天下。”
劉表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精光,笑道:“二位言之有理,然吾尚有一慮。若玄德公入荊州,吾等當如何相處?”
“是共治一方,還是各安其位?”
麋竺微微一笑,道:“将軍放心,我家主公素以仁義著稱,定不會與将軍争權奪利。且荊州之地,乃将軍多年經營所得,吾等豈敢觊觎?”
“隻望将軍能給予一席之地,讓吾等得以安身立命,共謀天下大事。他日若時機成熟,吾等自當圖報将軍之恩。”
劉表聞其言,心中大動,遂拍案而起,曰:“二位所言極是!吾當助玄德公一臂之力,共圖大業!”
遂命人備下兵馬糧草,贈予劉備,并親自書信一封,邀其速來荊州相會。
不日,劉備率殘部,披星戴月,抵達荊州。
劉表親至城外迎接,二人相見,執手而泣,互訴衷腸。
劉備感念劉表之恩,拜謝不已。
劉表則笑而撫其背:“玄德公勿需多禮,吾等皆為漢室之臣,理應相互扶持。然吾有一言,望玄德公謹記:
“荊州雖小,亦非久居之地。玄德公若有志,當自圖之。”
劉備聞言,心中暗自思量,面上卻不動聲色,笑道:“将軍之言,備銘記于心。然備眼下隻求安身立命,他日若有時機,定當圖報将軍之恩。”
于是,劉備及其部衆,被劉表安置于新野之地,屯兵養馬,以待時機。
劉表又增其兵力,待以上賓之禮,二人遂成莫逆之交。
面上一片和睦,但他們都知道,不過是互相利用罷了。
新野是荊州北面的門戶。
劉表用劉備的兵馬守新野,日後直面曹操。
劉備則恰好需要一塊地,稍作喘息之計,繼續發展勢力。
時光荏苒,轉眼數月已過。
劉備在新野,勵精圖治,廣開才路,深得民心。
關羽、張飛等将,亦各展所長,訓練士卒,整軍經武,勢力日漸強盛。
而劉表則安居荊州,雖知曹操虎視眈眈,然終因年事已高,進取心減,隻願守土安民,不思進取。
一日,劉備與劉表并坐堂上,論及天下大勢。
劉備曰:“今曹操勢大,吞并四方,吾等若不早圖之,恐日後無立錐之地。”
劉表聞言,默然不語,良久方歎曰:“吾老矣,無力再争。玄德公若有志,當自為之。”
劉備聞言,心中暗自思忖:
劉表雖仁義,然無争霸之心,吾若久居其下,恐難成大業。
遂在新野暗中招兵買馬,積蓄力量,以待天時。
自此,劉備在新野,廣結英雄,深謀遠慮,其心甚大。
而荊州之地,亦因劉備之到來,暗流湧動,風雲再起。
荊州局勢的風雲詭谲,并不是郭婉能左右的。
她正在為如何成為家人子進入掖庭而絞盡腦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