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悠然道:“重屋若缺堂倌之任,女郎可前往教坊,訪李墩其人,令其挑選數名善營生之樂官,以資女郎之用。”
郭婉聞之,心生暖意,答曰:“從叔所言極是,婉兒感激莫名。不疑若得從叔嚴教,定能展翅高飛。婉兒必當勤勉不辍,與不疑并肩,共赴前程,以遂心中之志。”
夜色如墨,燭光搖曳,二人相視而笑,默契于心。
雖然郭婉沒有明說自己想做什麼,但郭嘉并不反對的态度讓郭婉很受用。
夜色漸深,月已西斜,二人遂各自安歇,心中卻都暗自籌謀着未來的路。
大酺既罷,五日之歡如夢境逝水,曹操即發大軍,直指新野,意在問罪于劉備。
雲旗獵獵,鐵馬金戈,戰鼓未響,而王師之威已震懾四方。
司空軍師祭酒郭嘉,謀略深邃,亦随軍出征,為曹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曹仁、李典等虎将,皆披堅執銳,誓死效命,共圖大業。
曹操深谙兵法,欲擒故縱,乃施一奇策,佯攻袁譚于北地,暗中卻令細作散布流言,言許都空虛,守備不周,意在誘劉備深入,而後圍而殲之。
劉備聞訊于荊州,憂心如焚,又念及基業未穩,遂起北伐之心,欲借此良機,穩固根基,更圖中原。
乃整軍經武,誓師出征,将士感其誠意,奮勇當先,所向披靡,連克數城,直逼葉縣,許昌近在咫尺,中原為之震動,人心惶惶不可終日。
曹操聞劉備大軍逼近許昌,不驚反笑,謂諸将曰:“劉備妄圖趁虛而入,殊不知此乃吾之誘敵之計也。今彼深入我境,糧草不濟,後援難繼,正是破敵之時。”
遂命夏侯惇為帥,于禁、李典為副,統精兵數萬,逆水而上,做先鋒軍,攻擊劉備。
曹仁領命,率軍疾馳,沿途秋毫無犯,士氣高昂。
博望坡前,兩軍對峙。
劉備立于高坡之上,望着遠處曹軍的營寨,眉頭緊鎖,心中卻已有了計較。
他轉身對身旁的諸葛亮與徐庶低語道:“二位軍師,吾欲行一計,誘敵深入,再伏兵擊之,二位以為如何?”
雖是寒冬,諸葛亮仍搖羽扇,微微一笑,道:“主公妙計,正合吾意。可令關張二将率少數精兵,故意挑戰夏侯惇,敗則佯裝慌亂,沿途丢棄辎重,火燒營寨,以惑敵心。”
徐庶點頭贊同,補充道:“此計甚妙,但需留意細節,務必讓夏侯惇深信吾軍已潰不成軍。同時,吾軍主力應提前埋伏于林間山道兩側,待曹軍追擊至此,便一鼓作氣,殺他個措手不及。”
劉備聞言,大喜,遂依計行事。
次日,關羽、張飛領命出戰,與夏侯惇交鋒數合,便故作不敵,敗退而去。
沿途,他們故意丢棄兵器铠甲,點燃營寨,火光沖天,映照着曹軍将士得意的笑臉。
夏侯惇見狀,果然中計,大笑曰:“劉備無能,不過如此!傳令下去,全軍追擊,務必生擒劉備!”
李典見狀,再次勸阻,但夏侯惇已被勝利沖昏頭腦,哪裡聽得進去,隻道:“曼成勿憂,此乃天賜良機,我等豈可錯過?”
遂與于禁一同,率軍深入追擊。
然而,當他們行進至狹窄的林間山道時,忽聞兩側山林中鼓聲雷動,箭如雨下。
夏侯惇、于禁大驚失色,方知中計,急令撤退,卻已陷入重圍。
趙雲率領的伏兵如猛虎下山,直撲曹軍而來,銀槍舞動,所向披靡。
夏侯惇奮力抵擋,卻漸漸力不從心,而夏侯蘭則在亂軍中被趙雲一眼認出,生擒活捉。
此時,李典見夏侯惇、于禁陷入困境,深知救援刻不容緩,遂率本部人馬,不顧一切地殺入重圍。
他手持長槍,左沖右突,終于與夏侯惇、于禁會合。
三人合力,雖勉強殺出一條血路,但已損失慘重,士氣低落。
劉備見曹軍援兵已至,知不宜戀戰,遂下令全軍撤退。
諸葛亮、徐庶立于高處,望着曹軍狼狽撤退的身影,相視一笑,心中暗自得意。
此役,劉備軍雖未大獲全勝,但已挫曹軍銳氣,更重要的是,讓曹操止步于新野的戰略意圖已經達到。
曹操雖然詐稱北伐袁譚,但實際上他确實也要将心思花費在平定河北四州上。
這次博望坡失利,讓曹操隻能暫時放棄跟新野劉備算舊賬。
夏侯惇、于禁、李典率軍返回營寨,曹操聞訊大怒,嚴厲斥責夏侯惇輕敵冒進。
夏侯惇跪伏于地,羞愧難當,深知自己險些葬送全軍。
曹操雖怒,但念其往日之功,終未嚴懲,隻令其戴罪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