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三國]太後篡位進行時 > 第63章 緻書二封

第63章 緻書二封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時值蝗災未熾,但見蟲卵隐現,未至肆虐之境。

郭婉深謀遠慮,令尋橦健奴們收割冬麥,播撒瓜豆,以備時艱,尚未至于食蝗的慘狀。

俗雲:“貓行貓徑,犬走犬道。”

世間萬物,各有其生存之道。

郭婉統籌農事,率衆收割,田野間人聲鼎沸,熱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而邺城之内,夜幕低垂,萬籁俱寂,猶如鬼域,唯城頭之上,燈火闌珊,點點火光,猶似人間煙火,稍慰人心。

此間景象,恰似亂世之中,一隅安甯,令人感慨萬千。

邺城之夜,宛如幽冥之域,非戲谑之語,實乃時勢所迫,人心惶惶的寫照。

建安七年,孟夏之際,五月庚戌之日,天昏地暗,悲風四起,袁紹,一代雄主,竟溘然長逝,壯志未酬,身先死矣。

拖病體以延歲月,曆經半年之苦,終至油盡燈枯,撒手塵寰。

其一生戎馬,叱咤風雲,然天命難違,英雄末路,令人扼腕歎息。

邺城之内,聞此噩耗,無不震驚。

城中士民,或悲或懼,或憂或歎,皆感世事無常,英雄易逝。

而袁紹的舊部,不少人更是心如刀絞,痛失主心骨,前路茫茫,不知所從。

夜幕之下,邺城更顯凄涼。

街巷空曠,人迹罕至,唯聞風聲呼嘯,似有鬼魅低語。

城頭之上,雖有火光閃爍,卻難掩其蕭瑟之氣。

城中之人,皆感自身如孤魂野鬼,漂泊無依,不知未來何在。

此情此景,正如曹操之詩所雲:“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

袁紹殒命之日,曹操遣使赍密函至袁營,詭言未曾加害于紹之子嗣,反言袁尚已為袁譚所害,身首異處。

袁紹本就病中憂思,聞此噩耗,如墜冰窟,驚駭難當。

乃厲聲呼袁譚而問曰:“吾兒尚究竟何在?”

袁譚面不改色,坦然應之,承認其罪。

袁紹聞之,如遭雷殛,面色霎時慘白,雙手緊握榻沿,怒目欲裂,悲聲呼道:“吾兒何辜,竟遭手足相煎!”

其聲凄厲,聞者無不恻然。

言畢,袁紹胸中氣血翻湧,一股郁氣直沖喉頭,悲憤難抑,嘔血數口,氣息漸趨微弱。

榻前,袁譚面現得意之色,但眼中亦閃過一絲慌亂,蓋知此事已不可挽回,唯有順勢而為。

原來,袁譚乘父病笃之際,早布密謀,假袁紹之名,行私計于前,将二弟袁熙過繼于從父,欲借此穩固己位。

此計既施,邺城之勢,遂生微妙之變。

辛評等輩,老于世故,窺見風向,遂紛紛倒戈,投效袁譚,共謀大事。

如今邺城已是不需要袁紹了。

所以袁譚才無所顧忌,坦然承認其殘殺手足的惡行。

為穩軍心,袁氏衆将不得不暫時鳴金收兵,靜待事态發展。

曹操聞袁紹薨逝之訊,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勝者之喜,亦有故人凋零之悲。

曹操與袁紹,自幼為總角之交,兩家皆顯赫,曹氏近侍帝側,袁氏則四世三公,門楣高峻。

二子嬉戲于亳州之地,乃至共謀稚趣,如竊新娘的惡作劇,雖未竟成,但情誼之笃,可見一斑。

及至弱冠,二人同仕于大将軍何進麾下,位列西園八校尉,曹操典軍,袁紹中軍,皆為一時之俊傑,直接承命于天子,威震朝野。

二人協力輔弼何進,共圖國是,但何進未納曹操之策,終緻事變。

董卓亂政,天下共憤,袁紹首倡義兵,為關東聯軍盟主,曹操則鼎力支持,共襄大義。

聯軍集結,諸侯并起,曹操亦于陳留招募義士,聲勢浩大,與袁紹并肩作戰,誓複漢室。

讨董失利後,曹操勢微,袁紹則援手以助,表其為東郡太守,共禦外侮。

彼時,董卓未除,公孫瓒雄踞北方,曹操、張邈四周強敵環伺,袁紹與操,猶同舟共濟,唯有攜手,方能渡過難關。

是以,二人之交,雖以利合,然患難之際,更顯情深。

時移勢易,袁紹據冀、并、幽、青四州,有窺神器之心;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