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亦平袁術、斬呂布、逐劉備,勢不可擋。
昔日摯友,終成敵國,中原逐鹿,誰主沉浮?
二雄相争,實乃天命所歸,友情雖厚,終不敵政治紛争,曆史洪流,誰人能擋?
回顧與袁本初一生的恩怨糾葛,曹操獨步至營帳深處,手執尺素,淚眼迷離,喃喃而言:“本初啊本初,你我雖兵戈相向,然昔日并肩馳騁,共赴國難之情,操豈能忘懷?”
“今朝本初兄溘然長逝,天下又失一英雄,何其痛哉!”
言至此,曹操情難自禁,放聲大哭,其聲哀轉久絕,如泣如訴,聞者無不為之動容。
帳外将士,聞哭聲而聚,皆感曹操性情中人,非虛情假意之輩,心中更添敬意。
謀士郭嘉步入帳中,見曹操如此,上前勸慰道:“主公節哀順變,袁紹雖逝,然其基業未穩,正是主公圖謀中原之時。主公當以天下蒼生為念,勿過度悲傷。”
曹操聞言,拭去淚痕,點頭道:“奉孝言之有理,吾當振作精神,以成大業。”
望向邺城的方向,曹操平複了一下心情,複又歎曰:“昔日劉邦、項羽,雖為敵國,卻能共飲一瓢水,同結金蘭之好。項羽雖敗,劉邦猶哭之墳前,非獨勝負所能盡言。”
“本初之于操,亦如是也。雖為對手,然操心中,未嘗不懷敬佩之情。”
曹操心懷深謀,于袁紹訃音傳來之際,于營中哀悼,淚濕衣襟,但其情非止于哀痛。
畢竟,袁紹出身名門,雖已殒命,而擁戴者猶衆。
其間,若是有舊部不服袁譚而來轉投曹操之輩,或許會擔心曹操不能收容。
曹操此舉,亦是安撫衆心,施以慰藉之術。
故此次曹操的哭祭,實乃向陳琳、崔琰諸公昭示:
吾與袁紹,情深誼長,其逝吾亦心如刀割。
諸君随吾,無異從袁,共謀大業,心無二緻也。
爾等安心歸附于操!
操對于本初之舊臣,概不拒納,皆以誠相待,共圖大業!
曹操深知邺城中,陳琳之才如椽之筆,崔琰之德高望重,皆袁紹舊臣,若能收為己用,則如虎添翼。
衆謀士深知曹操用意,荀攸也随郭嘉一同上前,撚須颔首說道:“主公節哀,大将軍之逝,乃天命也。主公當以天下蒼生為念,勿過度悲傷。”
“至于袁氏舊部,主公既有招攬之心,何愁其不歸順?但請主公放心,許都之門,永遠為有志之士敞開。”
曹操沉吟片刻,曰:“本初雖逝,但其一生英雄,不可輕侮。吾欲暫緩渡河,不攻邺城,以全袁本初身後之名,使其魂靈得以安息。”
衆将聞之,皆感曹操仁義,但亦有人憂慮:“主公慈悲為懷,然戰機稍縱即逝,若因此錯失良機,恐悔之晚矣。”
曹操擺手示意,目光堅定:“兵法雲:‘攻心為上’,吾此舉,正欲收邺城士民之心。本初之喪,乃天賜之機,吾當借此展示吾之胸襟,使天下人皆知,吾非嗜殺之徒,亦重情義之輩。”
郭嘉上前,拱手而言:“主公高見,嘉佩服之至。暫緩攻城,亦需防備袁氏子弟趁機作亂。主公可密令細作,潛入邺城,暗中監視袁譚等輩,以防不測。”
曹操點頭贊許:“奉孝所言極是,吾當依計行事。”
于是,曹操下令三軍,暫緩渡河,靜待時機。
同時,遣使前往邺城,緻書袁氏,言明其意,并贈以厚禮,以示哀悼。
亦不忘修書一封,緻于陳琳、崔琰等舊臣,言及昔日與袁紹之情誼,并表明自己招攬賢才之心。
信中言辭懇切,情真意切,令人動容。
書畢袁氏之辭,曹操意猶未盡,複取帛書一幅,揮毫而就,别書一函,欲緻于吳郡孫權。
論及輩分,孫權是曹操的晚輩。
憶往昔,山東十八路諸侯共讨董卓,唯孫堅與曹操二人,披堅執銳,血戰沙場,是真正的和董卓部衆幹過架的人。
曹操遣使持書至吳郡,其書言辭峻切,責令孫權:“操聞江東多才俊,而孫氏基業,亦賴賢良以固。”
“天下未定,諸侯紛争,操欲統一天下,以安萬民。今特命卿送孫氏子弟入朝,以示歸順之心。望卿體察時勢,從善如流,勿使兵戎相見,生靈塗炭。”
書中更言:“昔日文台與操并肩作戰,共讨國賊,其英勇之姿,操至今猶憶。”
“今孫氏之業,傳至卿手,望卿能繼往開來,不負先人之志。若卿能順天應人,歸附朝廷,操必以國士待之,共享天下太平之樂。”
又言及:“操知江東之地,山川秀美,物産豐饒,百姓安居樂業。然操亦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操願與卿共謀大計,結束亂世,使百姓免遭戰亂之苦。卿若有意,可遣使回複,共商大計。”
書信末尾,曹操以威嚴而又不失禮數之辭結束:“望讨虜将軍深思熟慮,速作決斷。操靜待佳音,勿負操之厚望。”
書信既畢,曹操命人精心裝裱,以顯其重,複遣心腹使者,快馬加鞭,送往吳郡,以觀孫權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