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沒有他們說話的份。
江東群臣豈會輕易被其言辭所動?
另有一員大将冷哼一聲,言道:“天子雖貴為九五之尊,然其權柄已被曹操所奪。汝等此行,若非脅迫,便是訛詐。”
“吾江東之地,兵精糧足,甲兵十萬,豈會懼你曹操之淫威?吾等誓死捍衛江東之獨立與尊嚴,誓不與曹賊同流合污!”
言罷,大廳内氣氛愈發緊張,雙方各執一詞,争執不下。
但觀孫權文臣武将話中之意,多半是威懾恐吓。
至于入朝之事,張昭、魯肅等有話語權之輩皆未曾出言。
孫權坐于高堂之上,目睹此景,心中暗自思量:此子言辭雖妙,然其意難測。
吾當如何應對,方能保江東之安甯,又不失天子之恩惠?
遣送孫氏宗親入朝觐見天子,孫權内心實則暗度陳倉,精細權衡其中之利害關系。
絕非表面所言之簡單,入朝為質便會折損他日之赫赫威名。
諸侯割據一方,若因質子入朝就威嚴掃地,那還割據一方作甚?
何不索性解甲歸田,安享田園之樂?
洗洗睡得了。
孫權所權衡者,實為曹操能予其何等之利益。
還有一點。
送質子入朝固然不假,但所送之人,皆為孫氏宗親。
若能借此機會,将那些心懷異志、不服他掌權的宗親耆宿送往許都,非但能使他耳根清淨,更能免去諸多提防之虞,以免他們暗中作亂。
回首往昔,孫權初掌江東之時,孫氏宗親之中,廬陵太守孫輔曾暗中勾結曹操,孫暠更是蠢蠢欲動,企圖篡奪大權。
這些往事,孫權銘記于心,猶如昨日之事,如芒在背。
宗親之中,不服他者,仍大有人在。
因心存遣質子入朝之不軌之念,孫權遂未附和堂上群臣之紛争,靜候曹丕提出條件。
此刻,曹丕一路惡補,已然心知肚明,接下來該如何措辭。
他含笑示意郭婉,将早已備好的绮縠贈予孫權,令其置于孫權面前之案幾上。
左右侍從心存疑慮,恐其中有詐,皆目不轉睛地盯着郭婉緩緩開啟盒蓋。
曹丕見狀,乃笑而言曰:“讨虜将軍切勿疑慮,此绮縠乃吾精心揀選之物,願以此物為媒,締結兩家之和好。”
江東之地,素乏織造之技,絲綢織物尤為稀缺。
孫權觀此绮縠,光華流轉,細膩柔滑,心中微動,遂命随從将禮物恭敬收下,并點頭向曹丕緻謝。
見随從妥善收好羅绮之後,孫權面色如故,淡然言道:“貴使贈此厚禮,權心領神會,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然而,吾等今日聚首,實非為禮物之故而至,乃因天下大勢所驅,時事所迫也。”
“權亦思入朝以盡臣節,然父兄之基業,安可輕舍?”
言及此,孫權面含哀戚,情難自禁。
“未知孫氏歸朝,天子與司空何以待吾族之後嗣?”
孫權試探而問,言辭間盡顯謹慎。
曹丕聞之,笑而答曰:“孫将軍過慮矣。天子睿智,大人亦懷雅量,自當以禮敬孫氏子孫。”
“且江東多才俊,豈有見識淺薄之理?至于官職,必依才錄用,豈敢輕忽賢能?”
孫權聞此,心中暗自籌謀,然面色如故,複又試探:“彼等自幼江東成長,未嘗北渡,風土殊異,恐難适應。未知能否勝任其職,擔當重責?”
曹丕見狀,神色一正,肅然曰:“将軍此言差矣。英雄不問出處,才子何拘地域?”
“孫氏子弟若能以誠交心,以才服人,何患不能立朝堂之上,建赫赫之功?”
孫權不置可否。
曹丕察孫權猶疑未決,遂語出驚人,震攝四座:“肉食者傷情魚肉,試問何以為食乎?”
“若識見僅限于此,則将軍之歲雖增,然猶未脫稚氣,較之于尊父令兄,尚欠果敢決斷之風。”
此言一出,滿堂皆靜,氣氛凝重至極。
十五歲的曹丕,指責弱冠之齡的孫權。
場面還是有點滑稽的。
“咄!貴使何敢輕慢吾家主公至此?”
自曹丕進來,未嘗發言的将軍主簿魯肅,此刻雙目驟張,厲聲斥責曹丕失言。
曹丕稱孫權為肉食者,而直呼孫氏宗親子弟為魚肉,雖然不好聽,但卻讓孫權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