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災異常常歸咎三公。
昔在漢朝,天降災殃,常歸咎于三公,以為德不配位之所緻。
就比如,光和元年的地震,太尉孟戫、司空陳耽,皆因此被黜。此風沿襲,曆世未改。
直到魏文帝曹丕之時,才開始有了變革。
曆史上曹丕下诏,明言日後天降災異,勿再歸咎于三公。
其言曰:“天地之變,非人力所能測也。三公者,國之重臣,豈宜以此微瑕而掩其大德乎?”
此诏一出,天下皆頌文帝的仁德,以為此乃明君之治。
今蝗災肆虐,朝廷為曹操所把持,自然無人會将此次災禍歸咎于曹操。
是以郭婉也不去揣度好奇,朝廷将咎于何人。
郭婉深知,災難面前,普通人首要之務,乃是求生存,避風頭,不可輕舉妄動。
于是,她盡心盡力,安撫重屋内衆人,使之安心度過此災年。
“捕蝗捕蝗苦無邊,饑民勞碌淚漣漣。一蟲雖斃群蟲起,人力難回天災延。田野荒蕪心欲碎,禾黍凋零意難安。何時蝗災得消散,人間重見樂豐年。”
郭婉随口歎曰,“捕蝗之役,其苦無垠,饑民奔波,淚滿衣襟。一蟲雖斃,群蝗複起,人力微薄,難挽天災之延綿。田野荒蕪,觸目驚心,禾黍凋零,愁緒難遣。哀哉!何時蝗災得以消散,人間再現樂歲豐年之景乎?”
其言辭懇切,哀民生之多艱,聞者無不動容。
屋内衆人,多出身寒微,王氏與郭奕亦在其列。
憶往昔,于郭嘉未随曹操之時,王氏也跟着他在颍川度貧瘠之日。
今見郭婉歎息蝗災之烈,亦不禁黯然神傷,默默歎息。
百姓之苦,遠甚于己。
田野荒蕪,饑民遍野,生計無着,此乃亂世常态。
身居屋内,衆人如今連門外之景亦不敢窺視,深恐目睹坊外百姓的慘狀。
坊外城外的百姓,隻能日日與蝗蟲為伍,莊稼被吞噬殆盡,生計無着,哀鴻遍野。
思及未來,衆人不禁心生悲涼。蝗蟲肆虐之後,百姓何以維生?
唯有人相食。
察屋内衆人,皆面露悲戚之色,此非郭婉所願見。
但人各有命,各安天命。
郭婉于是說道:“吾等既有足以充饑之瓜豆,則無需頻出戶牖以窺外界。宜閉戶自守,共謀生計,以待蝗災之過。”
郭婉語調輕緩,意在慰藉衆人之心,使之勿增無謂之憂。
稍作停頓,郭婉又沉聲說道:“年前吾所傳食蝗之術,爾等皆宜銘記于心。瓜豆雖可暫解饑餓,然欲得身體康健,仍需随吾共捕蝗蝻為食。”
及言蝗蟲,郭婉固然未露垂涎之色,亦無他人臉上不經意間展現的厭惡之情。
回憶聖母神皇昔日之言,烤蝗蟲無需油脂,因蝗蟲體肥,自能出油也。
能自己出油的好物,能有多難食?
“今夕已暮,爾等皆各歸房舍安歇。災年之際,脂粉之鋪暫閉數日。明日辰時,随吾一同往捕蝗蟲。”
郭婉既有所命,遂令衆堂倌退去。
王氏與郭奕亦以不擾郭婉安歇為由,往婁圭所備之屋而居。
衆人既散,郭婉乃上樓歸寝,一夜無眠,苦思良策。
及至黎明将至,郭婉精神愈頹,蓋其兩世精氣神已近半百之年,加之白日行車勞頓,夜又無眠,委實難以支撐。
見距晨曦尚有一段時間,遂伏案小憩,以解困倦。
未幾,郭婉方阖眼欲眠,神思迷離之際,忽聞重屋隆隆有聲,猛然驚醒,以前世的厲聲疾問道:“何事驚擾?”
門外堂倌似帶驚恐之色:“主上,東、東面……”
言未畢,兩個堂倌惶惶然沖入,口噤難言。
雖未明言,但二堂倌不暇多想,架起郭婉便往樓下急奔,惶惶告曰:“請主上恕下仆等無禮,東面恐有、恐有地陷之虞……”
言猶未已,郭婉已被堂倌扶出寝樓。
回首再望重屋,縱是她前世慣經風浪、自有定力,此刻亦不禁駭然失色:
但見原本堅固的兩層重屋,竟微微搖晃,其上鐵鳳更是擺動驚人。
加之蝗蟲成群,黑雲密布,頂層木石随蝗蟲嗡嗡作響,簌簌而落,勢若危卵!
堂倌們護衛着郭婉往後院田間空曠之地避去。
郭婉初時惶恐,然漸複常态,面上重現血色,擡手輕按,安撫衆人道:“未料甫回許都,就有天災橫生城中!爾等諸衆勿需驚慌,縱有天降警示,吾等行得正、坐得端,自當無恙。且餘波至此,料亦無大礙……”
郭婉之音,雖帶微顫,然不失高亢,随其奔出寝宮之堂倌,及亦從重屋中倉皇逃出的郭奕母子與周不疑,聞其聲,衆情稍安。
蓋已有一主心骨在,不複如前之喧嚷無度、如蠅逐臭的狂奔亂竄矣。
誠然,地震的震源,似在許都之東。
位于西坊的重屋,不過略受波及。
是以并無傷亡之憂,重屋雖搖,卻未至傾頹傷人的地步。
睡前尚在戲谑,此次蝗災朝廷将歸咎于哪位無辜之臣。
但觀今日之景,蝗災之餘,竟又伴生地陷之禍。幸而許都不鄰大海,否則海嘯必至。
屆時,許都之高官顯貴,恐将傷亡慘重。
重屋後院田間,郭婉身着素色衫裙,未施粉黛,面容清癯,唯雙眸更顯突出,然亦無甚神采,幽邃而内斂,淡淡說道:“速清點人數,若無大礙,待地震稍息,吾等即返屋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