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從小就告訴我,閨閣中的女子雖不能參加科舉,為朝做官,但也不可隻局限于内宅一隅,‘來來先上上方看,眼界無窮世界寬’。”
“阿娘雖不是富家出身,但外祖父與外祖母也如阿娘教導我一樣去教導阿娘。”
其母孟氏(孟慧萍)不僅教導鄧清甯閨閣中的女子必須掌握的“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而且也教導她君子需掌握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為此,養成了鄧清甯時而文靜時而活潑的性格。
鄧清甯六歲那年,當朝皇上(南充國皇帝,宋齊景)還是太子時,其父鄧世康(字敬玄)為禮部侍郎,他們交情甚好。
這一年的冬天亦是南充國有史以來最冷的冬天。
冬至,東宮的梅花開得旺盛,故太子宋齊景邀請洛安城中衆官宦攜帶家眷于東宮賞花。
這天,鄧世康帶着夫人孟氏、大兒子鄧清默(此時十五歲)、二兒子鄧清烨(此時十一歲)和鄧清甯(排行老三)一家五口,坐着馬車趕去東宮。
常年不遇雪的南充國今日下起了雪,那雪像煙一樣輕,像銀一樣白,紛紛揚揚,從天空中灑下來。
鄧清甯坐在馬車上,一路上時不時地掀起帷裳,孟氏怕鄧清甯着涼,正準備讓鄧清甯放下帷裳之時,瞧見車外下起了鵝毛大雪,孟氏示意鄧世康瞧車外,他們相視一秒,鄧世康的心裡頓時覺得要有大事發生。
大哥鄧清默從小酷愛看書,此時正捧着書看得入神,二哥鄧清烨性格活潑開朗,吃着蜜餞,二人性格截然相反。
今日,孟氏用紅綢為鄧清甯紮了兩個小揪揪,衣赤紅棉服,上面繡着梅花,鄧清甯平生最愛的花就是梅花。
在馬車上,鄧世康抽查鄧清默的功課:“默兒,這本書溫習的如何呀?”
“回阿爹,孩兒已讀完。”
“那好,背一段,給阿爹聽聽。”
“好的,阿爹。春秋諸侯見于傳者,雖未盡信,變更王制,略可考也。魯自禽父三軍……(取自《春秋》)”
“嗯~很好,不愧是我鄧世康的好兒子。”鄧世康說完,便開懷大笑起來。
鄧清甯一會兒也不閑着,看大哥鄧清默背完書,便趴到鄧清默的身邊,問道:“大哥哥,你在背什麼呀?”
鄧清默看着妹妹,回了一句:“《春秋》。”
“大哥哥,我還沒讀過《春秋》呢,但我會背《三字經》哦。”鄧清甯雙臂交叉,有點小得意。
鄧世康假裝質疑鄧清甯:“是嗎?那讓我們的小清甯,背上一段,可好?”
“阿爹,阿娘,大哥哥,二哥哥,你們聽好了,我要開始喽。”
鄧清甯立馬坐好,搖頭晃腦地背誦《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友……”
鄧世康幫着鄧清甯,接了一句:“友……與……朋。”
鄧清甯在鄧世康的幫助下,接着背誦:“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鄧世康欣慰地說道:“好好好,我們的小清甯,這麼厲害呀,把《三字經》全部背下來了,真是我的好女兒啊。”
鄧世康将鄧清甯摟在懷裡,全家笑得合不攏嘴。
就這樣,到了東宮,李管事在宮門前等候。
“見過禮部侍郎,侍郎夫人。”
“李管事。”
“太子殿下,讓小人在此等候鄧侍郎一家。”
于是鄧世康一家跟着李管事前往正殿(寶德殿),中途路過梅花苑,李管事止步,說道:“太子妃與衆官宦家眷皆在梅花苑,太子殿下說‘侍郎夫人可帶子女于梅花苑賞花。’”
鄧世康示意:“去吧。”
于是孟氏帶着鄧清甯他們,跟随一個仆人前往梅花苑。
随後,李管事說道:“太子殿下,有要事與鄧侍郎商議,請随小人來。”
“好。”
孟氏他們來到了梅花苑,衆多官宦家眷都在那庭院聊得熱火朝天,太子妃(裴芳茹,育兩兒一女,老四宋沁澤、老六宋溪澈和老七宋潤滢)見孟氏他們來了,便對身邊的官宦家眷說:“你們且聊着,我去去就來。”
于是朝着孟氏他們走去:“孟家妹妹來了。”
“太子妃萬福。”
鄧清甯他們亦随之行禮。
“不必多禮,他們是你的孩子吧?”
“是,這是老大鄧清默,老二鄧清烨,老三鄧清甯。”
鄧清甯擡頭看了看太子妃,拽着太子妃的衣裙笑着說道:“你好漂亮啊。”
孟氏趕忙把鄧清甯拉到自己身旁:“孩子太小,不懂事,沖撞了太子妃,還望太子妃恕罪。”
太子妃非但沒有生氣,還走到鄧清甯身旁俯下身,溫聲細語道:“何罪之有?小清甯誇我漂亮,我高興還來不及呢。小清甯,你也好漂亮啊,頭上紮兩個小揪揪,甚是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