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走進正殿,已在此多時的女人們,除了太後仍然安坐,其他的該緻意的緻意,該行禮的行禮,忙了一陣,殿上才安靜下來。
皇帝坐到正中,先笑對太後道:“這幾日國事繁忙,沒能去看望母後。母後近日可安好?”
太後是個看上去很慈祥的中年婦人,雖然尊貴不凡,但面相和善。聽了兒子的問候,太後笑呵呵地道:“哀家很好,皇帝不必記挂。況我如今有楷娴陪伴,頗不寂寞。倒是今兒選閱秀女,皇帝該上點心。”
高楷娴便是之前老嬷和柴玉衆人提過的“大郡主”,是已故齊王,當今皇帝同胞哥哥的女兒,太後的親孫女。因為母親生她時難産離世,父親也不在了,太後憐憫,抱到樂康宮,親自撫養。
那時皇帝連着夭折了幾個子女,覺得若是抱養高楷娴,宮裡也能添些人氣,說不定能招來孩子,因此也很支持。
結果太後抱養她沒多久,荀修媛和袁貴妃就先後生下五皇子和三皇女,雖然也有些體弱,但總算平安地活下來了。太後和皇帝都覺得她是個有福之人,對她疼愛非常,不等她成年,僅三歲的她就已被封了郡主的位分,即使是皇帝的親生兒女,也得敬她幾分。
永熙帝溫順地應下,和皇後邢淑文交談幾句,又和在座的幾位王妃聊了一下。這些人都是近支的宗室王妃,家中都有要娶妻納側的兒孫,一同來選閱秀女的。畢竟選秀不單是為皇帝辦的,大批宗室還等着成婚或是納側呢,秀女雖然條件不一,但整體的素質還是不錯的,因此她們也是待婚宗室的備選。
看看時間差不多,永熙帝示意可以開始了。便有太監傳令下去,不多時,秀女們都來到殿外,等待皇帝的傳召。
管事太監呈上秀女名單,永熙帝翻閱着,示意太監傳秀女進殿。
本次進入皇帝親選這個階段的秀女不過十五人,因此沒有幾人一組一起待選,而是一個一個進來,供皇帝選閱。很快第一位秀女便走了進來。
在座的都是高高在上的尊貴人,即使受過宮裡管事的教導,這些秀女也不可能不緊張。第一位秀女走到殿中,伏地叩拜:“臣女某氏叩見陛下,吾皇萬福金安……”
她的聲音略有些發抖,但在座的諸人見慣了,也并不在意。沉穩端莊固然好,但是見到皇帝還能坦然自若的确實不多,所以這也不是什麼大毛病。
給永熙帝叩了頭,還要給太後,皇後,王妃們行禮。這一套動作完成下來,已經足夠在座的人們對她有基本的判斷了。
相貌,身材,儀态,氣質,語言表達,甚至口音,在行禮的過程都可展現出來。永熙帝翻看着資料,未置可否,王妃們知道皇帝對她沒意思,便各自盤算此女配家中子孫是否合适。
本朝每年選秀,都是先大緻統計好宗室需要的人數,再到地方去選閱相應數量的秀女。因此隻要能進京的秀女們,基本都能給指好婚事。隻不過條件好的會先考慮皇帝或近支宗室,一般在座的誰來問話,就是誰家對此位秀女有意思。
第一位秀女隻有一位王妃問了兩句話,王妃是永熙帝的嬸嬸,府中嫡的庶的兒子一堆。這秀女看着不算出挑卻也不差,出身亦還可以,配自家丈夫那個令她頭疼的侍妾生的兒子倒是正好。
有意向的貴人問完了話,永熙帝命第一位秀女退下,示意太監召下面的秀女進來。這樣的流程走了三次,第四位秀女走進了大殿。
看到這位秀女,除了永熙帝,其他女人都是眼前一亮。
這秀女臉型圓圓的,一對酒窩十分讨喜;身材豐滿而順溜,一看就是好生養的;皮膚白淨,打扮也喜慶——正是婆婆們最愛的那類兒媳婦。即使她開口時口音比前三位重了些許,大家也都不在意。
方才聽太監報出的出身,這秀女的父親是南嶺道某府的知府,祖父曾任地方高官。衆人心裡點頭,嗯,家世也過得去。于是待她行完禮,都有心開口問她幾句話。
此人正是前面提過的謝維嫣。在她相好的三個同伴裡,她是第一個面聖的,此時也有點發怵。
女人們喜歡她,可皇帝并沒什麼興趣。太後有心教兒子留下,見永熙帝遲遲沒什麼表示,便開了口:“起來回話罷。聽你的口音,是江南人?”
謝維嫣行完禮卻始終沒聽到皇帝的聲音,正在不安的時候,聽見太後的話,她心裡稍稍松了口氣,立起身,仍微低着頭,用最恭謹的态度地應道:“回太後,正是。臣女是吳中人氏。”
太後就笑了:“怪道呢。哀家幼時曾在吳中住過幾年,聽你一說話,倒叫哀家想起小時候的事情來了。”
幾位王妃心中暗道不妙,太後定是看中了這位秀女,不是叫永熙帝收進後宮,就是要指配給她的小兒子了。永熙帝的胞弟唐王今年十七歲,還沒有成婚,太後自然是操心的,說不定會把這位秀女指給唐王。就算當王妃家世差了一點,當個次妃是綽綽有餘了。唉,好容易看中一個,還搶不過太後啊。
下一位秀女進來了。太監報說其是南嶺道某同知之女。這女孩進來後,皇帝少見地多打量了幾眼。倒不是因為這人有什麼突出,而是她的姓氏引起了皇帝的興趣。這女子,姓令狐。
行過禮之後,一直沒怎麼說話的永熙帝開了口,道:“你姓令狐,是沛水的令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