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冷的天,再把小臉給皴了。
打發走一幫孩子,他溜達着往後花園去。
***
園子裡靠西側有一個小山丘,坡度不大,往常家裡下人會在這地方養些雞鴨,天冷了都宰殺了。
眼下這小山坡被積雪覆蓋着,隻有些幹枯的雜草露出來。
他打量了幾回,招呼來幾個下人拾掇了一番雜草,弄出兩人寬、七八丈長的一條緩坡雪道,讓人拿水澆一遍,凍上後再澆一遍就妥了。
這一忙就快到過午,魏大哥回來後聽說他在搞什麼,就過來瞅瞅,見到這個還笑他,跟沒長大的孩子一樣。
魏家的孩子養的皮實,吵鬧一時後沒人理會,很快就又一起玩了。
他們也不知道從哪兒得的消息,都跑過來瞧,心急的還隻跺腳:“三叔,能玩兒了嗎?”
魏無涯招手,“玩兒這個不用冰車,不過容易摔到,自己穿厚實些。”
他拿過下人手裡的墊子,丢在地上,“誰先來?”
小孩子這會兒反而不敢争先了,還是魏啟領頭先來。
“坐穩喽,發車!”輕輕一踢,草墊子帶着大侄子一出溜地滑了下去。
“啊啊啊啊~”
在孩子們的尖叫和歡笑聲中,草墊子緩緩停下,魏啟一臉興奮地站起來,大聲嚷着:
“真好玩兒,心都懸着。”
這下一群孩子争搶着爬到小山坡上,讓人鋪個墊子就往下沖,年紀太小的讓大的抱着,一路沖一路叫嚷着,别提都熱鬧了。
***
熱鬧有時候是别人的。
年三十這天,朱令儀孤零零一個人按照習俗祭拜了天地(先祖)。
晚飯十分豐盛,楊嬸子做了十道菜,寓意十全十美,每種量不多,朱令儀自己還倒了上好的猴兒酒,也讓楊嬸子一家回去吃團圓飯。
跟主人一起,他們反而吃不安。
屋子裡燒的熱乎,飯菜一時也不會冷,她把飯菜吃差不多了,自己小酌了兩杯,總算明白她看過的古書中詩人寫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人家好歹還有月亮相伴,她這年三十黑黢黢的,連月亮也沒有的。
不過,比起從前的日子,現在吃喝不愁,每天不用殺妖植妖獸,已經很好了,不是麼?
她勸慰自己,從前的理想不就是一覺睡到自然醒,衣食無憂,不用打打殺殺,自由自在麼?
如今也算是都達到了,要知足啊。
晚上,因為要守夜,飯菜撤了以後擺上來許多炒貨和果脯之類的零嘴,還有一籃子的紅包,等着上門拜年的小孩子們。
楊嬸子一家由楊老爹帶着先給東家拜年,他們會說的吉祥話就那些:“祝東家福星高照,财源廣進!”
朱令儀笑着給兩個孩子每人一個紅包,“也祝你們一家日子紅紅火火。”
然後随着鞭炮聲不斷響起,朱令儀也帶着楊嬸子一家放煙花,這還是她在京城特地買的。
縣城裡很少能看到有放煙花的,不多時就吸引來不少在外頭放鞭炮、看熱鬧的孩子。
“過年好!”
“過年發大财!”
。。。。。。
孩子們紛紛嚷嚷地給她拜年,她一邊發紅包,一邊讓人揣果子,等煙花放完,孩子們一哄散了,又跑去别人家拜年了。
熬過了午夜,楊嬸子來提醒她:“這會兒能睡了,明日不用早起,大家夥兒都熬了一夜,沒那麼早拜年的。”
朱令儀是家主,又沒有旁的主人,隻能自己在家呆着等别人來拜年,不能讓來人走了空門,如果她想去拜年,也隻得先讓仆人拿着帖子去走一趟。
她以為會繼續冷清,沒想到,給她拜年的人卻不少,不論熟不熟的,哪家都有孩子過來拜年,也有街坊鄰居的大人過來說兩句吉祥話的,抓把零嘴,一天下來,也把她累夠嗆。
初二成親的走娘家,初三親戚們輪流宴客,這都是别家。
朱令儀除了練功還接待了縣城各商鋪東家、掌櫃如日升雜貨鋪的李東平、馮剪刀、楊木匠、譚家人等。
大家平日都各忙各的,難得有這樣都閑着的時候,就湊一起來拜年。
朱令儀和他們都比較熟了,特地讓楊嬸子做頓好的招待大夥兒。
大家坐一起吃吃喝喝,吹牛聊天,順便打聽京城和周邊府城的情形,朱令儀也不吝啬告訴他們自己所知道的。
李東平雖然也去了一趟,也許是出于商人的謹慎,去京城的一路他都縮着頭,不聲不響,回程也一樣,就顯得很不起眼,唯一比較特别的是回程帶了許多針線,粗細都有,一下子成了雜貨鋪裡的熱銷品。
縣城原本也有賣針線的,但跟京城裡撿漏來的沒法比,人家的針又尖又滑,還不容易彎,是真真好用。
羨慕的其他幾個常見面的東家直磨牙,當下就有兩個人張羅着來年要跟着去看看京城如何繁華。
如此到了初六,朱令儀拾掇拾掇,帶上兩提年禮,出門去下頭村子裡梁家、姜家拜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