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镕說此人是他曾經的戰友,也是最近才知道他轉業到了安縣的公安局,祝镕說已經同他聯系上并跟他說了她的姓名,若是她遇到麻煩或者自己解決不了的事,可以暫時找他幫忙。
“當然,最好一直用不上他。”祝镕在信裡說到,“這樣才代表你平安無事。”
在信的末尾,祝镕輕描淡寫地提到他這次回京城聽說了一個消息,“我聽說這個消息時還沒有正式文件出台,但此事确實已經在高級層面落槌定音。于是搜羅了些京城這邊的課本練習冊試卷等,有十年前我曾經用過的,也有這幾年新出的,還有些是同教育戰線的朋友那裡借來的,匆忙搜集,東西不多略有雜亂,可以重新整理後選用。希望于你有益。祝你一切順利。”
最後落款日期和姓名。
符伊年将這張信紙從頭到尾讀了兩遍,心中說不出是個什麼滋味。既熨帖于祝镕的關心照顧,又在心裡質疑自己何德何能。
将信紙疊好裝回信封,符伊年仔細查看這些書本試卷。的确如信中所說,有新有舊有薄有厚,有的密密麻麻做了筆記,有的毫無痕迹嶄新的像是從未翻閱過。因為祝镕覺得她才高中畢業一年,課本應該還在,所以更多的是各科的練習冊和試卷。
最讓符伊年驚喜的,這裡竟然有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這本書可是大大有名,首次出版發行在六十年代,是一套凝聚了很多學者智慧和心血的學習性叢書,一共十七冊,《代數》四冊、《物理》四冊、《化學》四冊、《平面幾何》兩冊、《立體幾何》一冊、《平面解析幾何》一冊、《三角》一冊。
這套叢書涵蓋了初高中階段數理化的絕大多數知識點,既适合自學,也是中學教師教學和中學生課外閱讀自修的重要參考書。可惜第一次出版就遭到了批判,因為被認為與當時的領導路線相違背了,所以最後的結局不是被銷毀就是被當作廢品賣掉。
直到“恢複高考”被提出後,因為當時書本缺乏,而本套叢書恰好内容豐富、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便于自學,于是深受廣大青年歡迎,且供不應求,直到很多年後,仍然多次再版重印。
沒想到祝镕竟然能搜集到這套叢書,而且看起來保存很好但也不是沒有翻閱的痕迹,符伊年甚至聞到了淡淡的樟腦球的味道。她猜測,這本書的主人是個愛書之人,而且懂得這本書的價值,但是動蕩年代又不能堂而皇之地将其示人,于是藏于書箱之中,偶爾會拿出來翻閱。
如今這套書到了自己手裡,符伊年決定仍然要好好珍愛,輕易不在上面留下筆迹。若不是考試時間迫近,要留出更多的時間複習,符伊年甚至想将這套書手抄下來。這可是第一版呢,多珍貴啊。
符伊年将這些書本、試卷整理一番,留下幾本放在寫字台上,其他的放進書櫃裡收好。
吃過了晚飯,太陽早已下山,符伊年将一切都整理好後坐在了寫字台前,拉下台燈的燈繩,房間瞬間明亮起來。
符伊年在抽屜中找出了信紙,坐下來開始給祝镕回信。
“祝镕同志,您好!包裹已經收到,非常感謝您的幫助和支持,這份包裹來得如同及時雨……”
符伊年是真的覺得這個包裹和久旱得甘霖的及時雨一樣,解救了手中隻有教材沒有練習冊的她。
她還在信裡表達了自己的悔意,“早知道就不吃早飯早早去書店排隊,說不定還能搶到一二本和高考相關的書籍,也不至于下班後隻能和空空的書架面面相觑。”
符伊年是真的挺後悔的,她知道“恢複高考”這四個字的份量,也知道這是中國裡程碑式的改革,但是她真的沒有想到這個時代書籍如此缺乏、群衆熱情如此高昂。
可能這就是上帝視角下的硬币兩面,一面得利助益,另一面自然有弊端缺陷。
除了表達對祝镕寄來包裹的謝意之外,符伊年還感謝了他的關心,回答了自己的近況,“我的身體已經痊愈,心情每日愉悅向上,工作也如常順利,請您不要擔憂。”
“隻是有一件事,你每次都叮囑我諸如注意安全等事項,如同我是個三五歲的孩子,本人在此提出強烈的抗議!”
這句寫完之後,符伊年讀了一遍又覺得語氣似乎有些随意,隻好劃掉,打算待會兒再重新抄寫一遍。
對比着祝镕的來信,符伊年将他信中提到的事情一一回複,最後落款年月日和姓名,并找出一隻信封,然後發現……
祝镕沒有留他的通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