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九章
對于符伊年要将歸還給符家的字畫等文物捐贈給博物館,祝镕沒有任何意見,容院長在确認過她是真心實意要捐贈後,也沒有話說。
于是,符伊年在周末那天将所有的書卷畫軸都送到了博物館,準備捐獻給博物館。
符伊年本來以為送到後雙方清點記錄簽字,就完事了。然而沒想到的是,博物館館長竟然請了記者和攝影師過來,說要好好報道這件事,弘揚符伊年大公無私的精神和大義,号召全社會都向符伊年學習。
符伊年這時候才有些不好意思的感覺,“也太興師動衆了,會不會太高調了?”
“你不想透露姓名的話,我們可以用化名。”記者在一旁提議道,這條新聞太有意義了,她們不想錯過。
符伊年聽到這個建議,立刻點頭答應下來,“這樣好,這樣好。”這樣既低調又安全,不引(壞)人注意。
因為符伊年的要求,捐贈儀式比較簡單,先是雙方清點書畫的數量和名目,然後一一登記。
也是直到此時,符伊年和館長才發現,這些字畫裡不光有清末時期的,還有更早的,最早的一張竟是明永樂年間的山水畫,隻是作者不出名,所以被忽略了。
畫作不多,一共八幅,全都是裝裱好的,有山水有花鳥有猛獸有人物,有長卷有短作,倒是書冊更多些,共有十二本,分屬四套不同的書目,但是據館長仔細辨别後說,有些每一套都不全。
“要麼是被人私藏了,要麼被損毀遺失了。”館長歎了一口氣,十分的惋惜。
“所以,秦館長,書冊的缺失這會有什麼影響嗎?”記者見縫插針,提出問題。
秦館長點頭,“當然會有影響,比如這套《富城河川考》,作者記載了很多關于富城治理洪水和河道改變的記載,可以以此來考據富城的水利曆史,當時但是隻有三四卷,缺失一二卷,甚至有沒有第五卷第六卷,我們都無從可知,信息缺失嚴重。”
秦館長在一旁接受記者的采訪,符伊年就站在一旁,眼睛看着旁邊工作人員做記錄,将所有的書畫全部登記好,有損毀的标記下來送去修複,沒有的就送進倉庫保存或者送道研究室研究。
一切都做完,記者對秦館長的采訪也結束了,接下來就是秦館長給符伊年頒發證書和錦旗。
有證書這個是在符伊年意料之内的,但是給錦旗就有點隆重了,符伊年連連表示“受之有愧”。
“不怕你笑話,其實是想借你這件事搞一波宣傳,”秦館長有些讪讪的,“如今考古都是搶救性發掘,書畫尤其少,民間收藏很多……”
符伊年聽到這裡就明白了,當即表示理解,很痛快地收下了證書和錦旗。交接的時候,記者還上前拍了照片,側面照和符捧着證書和錦旗的正面照都拍了好幾張。
本來符伊年不想曝光隐私,甚至要求記者報道時最好姓名都是用化名,結果不知道是博物館還是報社找到了容院長,又與祝軍長商議過後,還是用了符伊年的本名,還有當時拍攝的正面照。
所以有一段時間符伊年成了科室裡的“名人”,不少人接口送文件來看她,甚至還有很多人在路過辦公室的時候駐足看一眼,看看到底是誰那麼大方,一下子捐出去那麼多書畫,也想看看,這樣的“大戶人家”居然沒被打倒,甚至還能進部委工作。
符伊年很無奈,但是又不能攔着,因為人家也沒有說就是來看她的。符伊年對辦公室的同事有些抱歉,覺得打擾到了他們的正常工作,隻好把祝镕寄回來的一些西安特産比如杏幹果脯糕點什麼的,帶到辦公室給大家分一分。
吃人嘴軟,何況本來也不是符伊年的問題,大家當然不會計較,甚至覺得符伊年很會做人,對她的印象更好了。
書畫捐獻過後沒兩周,就來到了春節。今年的春節和往年不太一樣,這一年央視第一次以現場直播的形式,在除夕的晚上,舉辦了一場晚會,名字就叫《春節聯歡晚會》。
沒錯,這就是後來延續了三十多年、每逢除夕必有的“春晚”。它成為華國人歡度春節的一個重要形式,成為了老百姓每年除夕夜的視聽盛宴,更成了華人的年夜飯。
雖然幾十年後“春晚”總是被人們吐槽,吐槽舞美大紅大綠色彩過于濃郁,吐槽小品相聲已經逗不樂人隻會說“吃餃砸”,吐槽演員唱歌歌手演小品每個都不務正業……
可是“春晚”依舊是華國人除夕夜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似乎沒有“春晚”,就不叫過年。
八三年的春節和往年一樣,祝軍長要下連隊走基層去慰問,祝镕剛到新單位才半年請不到探親假,容院長倒是在京城,但是今年擔任了附屬醫學院的行政工作,有些醫學生春節留校了,她要去探望,所以也不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