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考古工作者開始對始皇陵東側的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第一次大發掘就發掘出了八千多個兵馬俑。這個俑坑後來被稱為“一号俑坑”。
兩年之後,在一号俑坑左右兩側各鑽探發掘了兩個不同的俑坑,稱為“二号坑”和“三号坑”。以後說不定還會有四号、五号……
兵馬俑坑的發現和發掘成果實在太令人震撼,全球的考古學家、曆史學家都對此驚歎不已,将它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後來,國家就決定在秦兵馬俑坑遺址上建立博物館。七九年的時候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當年國慶節對外開放,對外開放的參觀點隻有一号、二号兩個坑,再就是銅車馬陳列廳和其他的展覽廳。
而且這個時候的始皇帝兵馬俑博物館,因為資金、觀念等原因,還沒有修建的像後世那樣,園區宏大、環境幽美、設施齊全。
進到一号坑,符伊年一下子就被壯觀的場景震撼住了。一道道夯實的土牆和一列列站立在坑中的“俑”士,組成了一支嚴整有序、無懈可擊的部隊,部隊裡的士兵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雄偉,勢不可擋。
不知道是因為今天是工作日,還是因為仍在春節,博物館除了符伊年他們,就隻有工作人員的身影了。
祝镕提議找個導遊,“他們相對專業一些,數據也是準确的,總比我們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的好。”
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祝镕就打算出去問工作人員有沒有導遊上班,這時一個有點上了年紀的老人從門外走進來,聽了祝镕他們的提議後,沖工作人員擺了擺手。
“我帶他們進去吧。”
工作人員立刻給他們介紹,“這是我們主持發掘的黃教授,沒有人比他更了解兵馬俑了。”
符伊年等人立即肅然起敬,這是大佬啊。
黃教授先是打量了一番幾個人,然後問到:“第一眼看到,有什麼感覺啊?”
“壯觀!”二團長家的兩個孩子搶先答道,“雄偉!”
幾個成年人也點頭,他們也是差不多的感受,太壯觀太宏大,被稱為“奇迹”一點都不誇張,可以說是十分貼切。
“就,還挺自豪的吧,”符伊年想了想,說到,“我們國家幾千年前的曆史被見證、被記錄、被傳承。”
黃教授看了一眼符伊年,微微颔首,領着他們往裡走。
黃教授不愧是主持發掘的教授,對整個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坑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教授帶着衆人走進博物館,一邊走一邊介紹,從始皇帝統一六國開始講起,講到了他書同文、車同軌,講到了他修水利、築長城,當然也說到他賦稅過重、刑罰嚴峻、施行暴政、勞民傷财……
“每個皇帝一生都是有功有過,我們後人不便評說,”黃教授推了推眼鏡,“隻從曆史價值、文化價值來看,秦雖二世十五年,但值得研究一百年。”
因為有黃教授的帶領,符伊年他們有幸跟随他進入了一号坑,近距離地觀看了兵馬俑。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格格氣宇軒昂。
祝镕身高1.88米,和這些武士俑差不多高,可以不用擡頭就能看到俑士的表情,甚至可以和他們的眼睛對視。
符伊年跟他說話的時候,祝镕剛好與一尊牽着馬的俑士對視,他一下子就愣住了。
一眼千年。
那一刻,祝镕覺得面前的不是什麼兵馬俑,那是千年前的先人、前輩、老兵,是血脈的傳承、是責任的延續。
恰好此時,一道陽光從展館上方的天窗射進來,照在面前這尊陶俑的臉上。祝镕清醒地知道自己出現了錯覺,不然為什麼這尊千年前制作的兵馬俑,他眨眼了呢?
他,他們,活了。
這支沉默的軍隊,他們在這裡守護了兩千年,在這一刻,他們複活了,他們正無聲的傳遞着一種無法言說的力量。曆史的魅力,是我們根本無法阻擋的。
我和我的先祖,流着一樣的血,站在同一片土地上,仰望同一片天空,肩負同一樣的責任。
符伊年發覺祝镕已經站在那裡很久沒有動過了,他與面前的陶俑對視,似乎在交流又似乎隻是觀看、觀賞。
符伊年走過去,握住祝镕的手,帶着他繼續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