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乾殿為皇帝起居理政之所,一般朝會結束也常有臣子被皇帝留下繼續議事的,算不上什麼特别的事情,衆大臣也沒什麼反應,各自散去了。
顧承随着内監來到紫乾殿,恭敬行禮。
“顧侯免禮,起身坐下吧,朕與顧侯說會兒話。”
宮女将茶水奉上,左右服侍之人都很有眼力見的退出紫乾殿。
“顧侯,此事讓你家受了不少委屈啊。”
楚聽寒開口,猜不透她心中具體想法,面上倒是有幾分愧疚之意。
顧承哪能不知道皇帝說的委屈指的是将靖安侯府擺在台上與世家門角力這事,皇帝需要這麼一個機會,恰巧靖安侯府碰上了,皇帝明面上是捧着他家,實際上是在借用他家來表決心。
“談不上委屈,忠君侍主乃是臣子本分。”
彼此心裡都清楚,既然皇帝有意要改革,靖安侯府作為第一個站出來支持皇帝的,必然也要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一個不慎可能就是皇帝與世家鬥争的犧牲品。
皇帝雖然是九五之尊,但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楚聽寒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改革,那些世家大族豈能眼睜睜看着自家盤踞多年的利益被拿去?
“是朕的私心,往後隻怕顧侯與朕,都不太好過了。”
“陛下言重了,世家享受了多年,太過安逸放縱了。”
“是啊,千百年來,天子都換了幾家,可無論哪一朝哪一代,世家傳承卻還是那些人。”
君臣二人談論的話題有些沉重,但也都是事實,管他天下由誰做主,張姓皇帝還是李姓國君,把持着權勢與财富的永遠是世家的那一批人。
百姓苦啊,可那又能如何?
楚聽寒不會是第一位想要改革的皇帝,可是這麼多年以來,仍舊還是這個情況,可見改革會有多難,楚聽寒理解,顧承也理解,但楚聽寒仍舊想做,顧承也毫不猶豫的支持。
“無論是世家門閥之間的階級差距也好,還是乾元與坤澤之間的性别歧視也好,這不過都是得益者與上位者刻意制造的。”
“朕不願讓楚氏皇朝像前朝那樣,對日益加劇的矛盾與鬥争視而不見,直到最後腐敗到骨子裡的皇朝被推翻。”
“我楚氏一脈,太祖登基之時就發下宏願,要讓天下人都有公平競争的機會。”
“可惜,曆經了太祖到我父皇,再到朕這裡,将近百年的努力,也不過隻是比前朝稍好些罷了。”
顧承是随先皇征戰過的,也見識過當年先皇在位時的朝堂,那時就連武将之中都少有寒門子弟,隻有那些世家子弟嫌棄武将升官危險,得用性命去博,當武将更累,日日操練,這才讓普通人有了機會。
楚氏皇朝從太祖開始就在努力改變,從前官員選拔多由世家推舉,後來才變成了科考選取,隻是世家子弟本就擁有常人難以比肩的優渥條件。
讀書是個費錢的事情,不說購買書籍,便是基礎練字要用的筆墨紙硯,一年的消耗也不是平民百姓家中能支撐的起的。
商賈之家倒是有錢,可是商籍乃是賤籍,不得參加科考,先皇也曾試圖改變過此項制度,但遭遇到了極大的反對,朝中幾乎就成的官員都不贊成改革。
所用的借口倒是大義凜然,什麼商人重利,若是家中子弟為官,難免刻意利用手中權勢幫助自家賺取更大的利益,如此官商勾結,隻會讓百姓受到更多的壓榨,民不聊生。
始終堅持錢與權就應當分開,不能讓有錢的人也有權,也不能讓有權的人可以名正言順的賺錢。
可是真的就能夠避免官商勾結了嗎?貪墨的情況仍舊存在,就連最小的地方官員都會用手中的權利大肆斂财,得到了商人支持的人手中有錢拿去賄賂上官,才能順利升遷,平步青雲。
如此惡性循環,朝堂之中難有清明。
楚聽寒知道,所以她迫不及待的要改革,顧承也知道,他們撞上了,不是他願不願意,而是皇帝一定要用他家來對抗其他世家,就算他說不願意,皇帝就不會做了嗎?
皇帝封甯長樂為縣主的時候也沒有提前問一句“你想要嗎?”,這不是明擺着的事實嗎?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給你的是賞賜,想要用你那也是你的榮幸。
顧承除了興高采烈的接受之外還能做什麼?
總不能皇帝和世家兩邊都得罪吧?自從楚聽寒選中了靖安侯府,顧承就沒有了别的選擇,隻能被迫悶頭跟着皇帝一條道走到黑了。
想起自家的傻女兒,心中不由歎口氣,這朝堂争鬥之下,他日後還能護得住心思單純、不知世事的女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