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上任之時,争取這個位置。
上了任之後,保持門派的發展,考慮下一任的培養。
卸任之後,或許都未必能夠平靜,也許還存在反複的情況。
在繼任這件事上,當初自己想過很多,尤其是涵素究竟要的是什麼。
自己自認為,應當符合接任者的角色要求。
但最終卻沒有得到這樣的結果。
這一度讓自己匪夷所思。
直到那次聽到那些弟子對師尊一事的高談闊論,自己隐約發覺,或許自己尋求的答案距離自己越來越近了。
自己前前後後思索了半晌,在略微有點模模糊糊的印象的時候,前往了藏經閣一趟。
自己前往藏經閣,僅僅隻是去查閱天墉城弟子的花名冊,以及《掌門本紀》[132]的。
自己是希望從這些經卷當中,找尋到對繼任者的明确要求,以及思考自己應該做出什麼樣的改變,才能達到自己最初的目的。
但這般的找尋,卻是未果。
每一任掌門都有自身的特點,且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他們被天墉城選擇,都必須要考慮到當下的時代背景,并不能全然的一概而論。[133]
雖然如此找尋未果,自己卻也有意外的收獲。
這個收獲,便來自于意外找尋到的《長老世家》。
天墉城中的掌門和長老,那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
遂有關他們的記錄,都是可以數着數,便可知道誰是誰的。
唯有師尊的記錄是從始至終隻有一卷的,且在整個書櫃中,也唯有标識着執劍長老這一欄的,是隻有一卷的。并且放在了最高的位置。
其餘标識着掌門長老的,是可以根據掌門長老的屆數來數誰是誰的。
雖然自己很靠近師尊,但對于師尊收下自己以前的許多事,尤其是關于師尊對天墉城來說,究竟是何等模樣,自己卻是并不那麼明确的。
抱着一種好奇和期望更加了解師尊的心态,自己取了那一卷經卷來看。
那一卷經卷原本在自己的預計裡,應當是将師尊的事細細記載,甚至是到了師尊喝什麼茶,穿什麼衣那般詳細的地步。畢竟,他們将師尊當做神來看待。
但出乎自己意料的則是,那經卷裡并沒有如自己所期待的事無巨細,相反記載非常的簡單。基本可以歸納為何時上任,何時閉關,何時出席天墉城的某某事情。其餘的,什麼都沒有。
這讓自己很納悶,怎麼會這般記載?[134]
與其他那些長老的記載差距甚遠。
可再回想古鈞叔叔的話,卻明晰許多了。
古鈞叔叔告訴過自己,在收下自己以前,師尊過的是怎樣的生活,閉關和雲遊是常态,甚少參與天墉城之事。絕大多數事情都是青冥叔叔和紅玉姐在幫着處理的。[135]
也就是說,師尊他更像是天墉城的客居長老。[136]
在一般的門派中,掌門和長老都是從門派内部選拔的,是非常穩定的内部選擇。[137]
但有時為了自身的發展,或者是為了某些别的目的,也會有請外部的人出任長老的情況。
因這樣的長老是從外面進入的,而非從本門内部選拔的,遂一般稱其為客居長老。即他的作用僅僅是幫助該門派解決某個問題,當這個問題一旦被解決,那麼他便沒有留下的必要了。
這類人,有可能是在某方面極為出挑之輩,但又無門無派的,也有可能是其他門派的高深者,隻是出于某種原因前來幫忙的。而這種幫忙有可能會牽扯到本門本派的權力使用,所以才用一個長老的名頭來幫助其調度資源。
無論是何種情況,這類人都是不會深度參與某門某派的具體事務的,僅僅的隻負責自己應該負責的那部分。當任務完成,彼此之間的關系也就了結了。當然,這樣的關系,也必須了結。畢竟是外部的人,即使同是修道者,但每一個門派的修煉方法,以及路數那都是不同的。因為兩者之間是不同的,遂雙方之間并沒有絕對意義上的隸屬關系,外部的人也不受該門該派的約束。如此模樣,對于該門該派的管理,是沒有任何好處的。[138]
這般來看,師尊倒确實是非常像這種情況了。
再看看天墉城弟子的花名冊。
這花名冊不僅僅記載了弟子們非常基礎的信息,在拜師之後,還會記載師從何人,處于哪一系長老名下等等。
就如芙蕖,在弟子花名冊中的記載便是原名為何,道名為何,出生年月,是男是女,師從妙法長老,歸屬妙法長老門下,于何時收入門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