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師尊的情已經到了五嶽為輕的地步,韓前輩離世那一日,便成了師尊成仙的那一日。
或許是因為師尊确實是天賦異禀,又得那般指導,很可能在那般年歲早已是仙體,隻是還未曾渡劫,遂并未成仙。
藏經閣中曾記載,凡人成仙,須自身修為已臻化境,度過天劫,方能成仙。天劫,就是該修道者心中最難以跨過去的坎兒。過了便成仙,沒過便隻能是個道法高深之人了。
而韓前輩,應該就是師尊的劫吧。[121]
師尊應當是在最後關頭尚存一絲理智,這般才...[122]
師尊成仙之後,比他成仙之前,更加冰冷,更加寡言,一心撲在了劍道法術之上,成了那些人眼裡仙人應該有的模樣。
隻是,自己知道,師尊他...仍舊還是有放不下[123]。
而這放不下的,便是韓前輩。
自那以後,師尊便過上了非常平淡的日子,直到遇見天墉城的第六任掌門。那位掌門也不知修行究竟有多糟糕,竟尋常花妖都對付不了,還是讓師尊給解的圍。
然就是這樣,卻讓這位掌門像是發現了世間至寶一樣,就差沒有黏在師尊身上了。[124]
幾乎叫做是對師尊噓寒問暖,恨不得讓師尊覺得他确實很好很好,與他合作,便能揚名立萬。[125]
可對于師尊來說,師尊的俗家本就是皇族之份,揚名立萬對師尊來說,算什麼?
難道在這些世人的眼裡,不是登臨最高峰,便是最佳的揚名立萬嗎?
再說,師尊那時的修為已然到了一個幾乎整個世人都無法超越的地步,又已成仙,這些俗世的東西對他而言,又能夠重要到什麼地步呢?
就連韓前輩一事,師尊都能尚存一絲理智,接受來自天劫的考驗,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都能控制自己。
這些虛名,對師尊而言,又算什麼?
師尊成長在仙山,又是在那麼一個厲害的門派中成長,還有那麼多厲害的人物教導,那時的天墉派在師尊的眼裡,又能夠算是什麼呢?
或許那個時候的雲前輩,都比這天墉派的掌門厲害。[126]
這般一看,這位掌門的邀請,實則是毫無令人動心的價值。
更何況,那個時候,若是稍微對師尊了解一些的門派,怕是都在争取師尊吧?[127]
如此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天墉派,又有什麼樣的與其他那些大門大派叫闆的資格?
隻是,自己也沒有料到,在那許久之後,師尊确實選擇了天墉派。
或許這便與書中講的那些謀士一樣吧,專挑弱勢的一方,最終以弱勝強,更加凸顯在君主面前的價值。
但師尊他,應該不是這麼想的。[128]
雖然并不知道師尊最終選擇天墉派的理由是什麼[129],但毫無疑問的,天墉派确實是因為師尊的加入而興起強大。
第六任妙法長老曾言,師尊可保天墉派三百年聲名不墜。
現在看來,倒是有些一語成谶的意思。
師尊當年加入天墉派之後,就對天墉劍術進行了修繕。
修繕後的版本,也是現在天墉城弟子在學習的版本。
自修繕了劍譜和心法之後,确實天墉派整體的實力都得到了晉升。
隻是不知道是不是第七任掌門不幸,竟在上任沒多久之後,便仙遊了。[130]
天墉城真正的崛起,是從第八任掌門開始的,也是在那個時候,這天墉派才改名了天墉城,才逐漸在修道這一塊兒展露頭角。
第九任和第十任掌門,則是将這種聲勢擴大罷了。[131]
至于涵素,或許應該稱之為守門人了。
他上任之後,對天墉城的發展并沒有做出什麼突出的貢獻,僅僅的隻是維持現狀。
但在他收下陵端的那一刻起,恐怕維持現狀都成了一件令人為難的事情。
掌門的位置是一定的,但坐在上面的人卻是不同的。
任何一任掌門,這一生都不會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