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編劇,其實沒什麼地位。”孫子睿說。
“怎麼會呢?”簡疏文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編劇是很重要的職業。”
“話是這麼說,所有人都知道國内缺好劇本、缺好編劇,可真到了現實中,大部分編劇是沒有話語權的,制片、導演、甚至是演員,都可以改劇本,劇拍出來其實有大半内容已經不是編劇原來寫的東西了,可觀衆不知道裡面的彎彎繞繞啊,所以隻罵編劇,編劇就是背鍋的。”孫子睿委屈地說。
孫子睿又道:“不過也不是所有編劇都這樣,行業頂尖的大編劇話語權就非常大,比如鄭長臨,但能做到這種地位的大編劇少之又少,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
“聽起來,編劇這一行,上下分層很嚴重啊。”簡疏文說。
“是,所以很多沒什麼名氣的編劇,出路隻有幫那些大編劇寫東西。”
“怎麼個幫法?”
“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加入大編劇自己的編劇工作室,成為工作室的一名寫手,在大編劇的安排下跟很多人一起共同創作劇本,一般是大編劇給大綱,然後分配任務,這個人寫1到10集,那個人寫11到20集。”
簡疏文恍然大悟,“竟然是這種模式,難怪有時候我看電視劇,覺得有些劇情不連貫,甚至連人物性格都前後矛盾,原來是好幾個人寫的,這也難怪。”
“這還不止,等劇本到了片場,又不知道有哪位神人要改,改得好的也就罷了,可有些人改的時候顧頭不顧尾,有時連伏筆都給改沒了,這是常有的事。《白日星星》還好,最終拍出來的内容跟劇本差别不大,你看,尊重劇本的效果不會差。”
“所以,《白日星星》是您在鄭長臨工作室當寫手的時候寫的?”簡疏文猜測。
孫子睿搖了搖頭,“不是。我剛才說幫大編劇寫東西有兩種方式,加入工作室是第一種,還有第二種,那就是把自己寫的劇本賣給編劇工作室。”
簡疏文不解,問道:“可您不是說,編劇工作室裡雇了很多寫手嗎?都已經雇這麼多寫手了,還有必要在外面買劇本嗎?”
孫子睿點點頭,“有,因為需求量太大了。那麼多影視劇要立項,哪怕是改編自小說的也要先把小說轉成劇本。大家都缺劇本,而大家去買劇本的時候,又不敢信任那些沒有名氣的編劇,都想跟有名氣的編劇工作室買本子,這就導緻沒名氣的編劇賣不出本子,有名氣的編劇工作室就算養了很多寫手也依然寫不過來,于是就産生了這樣一條交易鍊——工作室從外面買其他人的本子回來改。”
聽到這裡,簡疏文聽明白了,“所以,《白日星星》是您寫的,然後賣給了鄭長臨的編劇工作室,鄭長臨改編後賣給了劇組,但隻署了他自己的名,沒署您的名字?”
“他甚至連改編都不改編,他把我的劇本原封不動地賣出去,隻署他一個人的名!”
“您想要回署名權?”簡疏文問。
“是。我隻要署名權。”孫子睿一字一句道。
簡疏文接下了這單案子。
案子看起來并不複雜,雖然鄭長臨從孫子睿手中買下了《白日星星》劇本版權,但署名權屬于人身權,這一權利是不能轉讓的,哪怕著作權被轉讓了,原著作者的署名權也依然應該保留,孫子睿可以要回署名權。
簡疏文跟孫子睿溝通清楚了一些事情後,孫子睿先回去了。
簡疏文一看手表,剛好到了下班時間,簡疏文伸了個懶腰,走向一旁正在整理資料的陳非,拍了拍他的肩膀,對他說:“陳非,有個好消息,要不要聽?”
“要。”陳非看起來沒有一點驚喜也沒有一點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