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一隊背着書包的小蘿蔔頭歡快地跑來,其中她的哥哥林超超就在第一個,跑得最快,像個小炮彈一樣沖着母女兩人飛奔而來。
他的臉上咧開了大大的笑容,全身上下籠罩着喜氣洋洋的興奮感。
楊心蓮抱着女兒迎前幾步,替兒子接過身後的書包。這一入手,她驚奇地“呀”了一聲,發現今天書包的重量和平時不太一樣,明顯是吃重多了。
不知道裡面裝了什麼,竟然這樣沉。
想起早上兒子上學前,楊心蓮幫他一起收拾書包,書包裡還沒有這麼沉的重量。
和往常一樣空落落的,林超超的書包裡常年就是老三樣。
一本珍惜的作業本,正反兩面都愛惜地寫滿了字,幾隻用得光秃秃的鉛筆頭,還有一小塊小拇指大小的橡皮擦。
就連課本也沒有。
課文是每天老師用粉筆抄寫到在黑闆上的,孩子們一個字一個字比着抄下來,反複誦讀,直到背誦熟練後,再用橡皮擦掉,寫下新的課文。
唯一在書包裡可以稱得上貴重的東西,是楊心蓮特意給兒子裝上的一塊豆面餅子,用來給他當中午的午飯。
這年頭,每個孩子上學都是自帶午飯,有的家庭條件好一點就一口氣交半袋糧食給學校,每年中午食堂幫忙給做了大鍋飯。
如林家一樣條件不好的,就隻能自備一點餅子或者窩窩頭,每天帶上一點,拿到學校裡對付着一缸子熱水就是孩子的一頓午飯。
按說給兒子準備的豆面餅子早該吃完了,剩下的作業本、鉛筆也不足以這麼沉,他的書包裡到底裝了什麼回來?
抱着女兒的楊心蓮滿腹疑惑。
她一手抱着丫丫,丫丫正高興地往哥哥身上湊,已經八歲小學生的林超超眉開眼笑地伸手抱過了她,動作老練,将妹妹抱得穩穩的,湊在她耳邊說悄悄話,逗得丫丫哈哈笑。
楊心蓮心下熨帖,她另一隻手提着有些沉的書包,再往放學隊伍裡看去,發現今天孩子們都是由學校老師和一名高大的合作社工作人員送回來的。
兩個大人親自領隊,一前一後跟在隊伍中間,護送每一個孩子背着書包,飛奔回家,奔入各自家長們的懷抱。
“方老師。”楊心蓮忙不疊地向兩人打招呼,對另一個眼生的高大工作人員好奇得打量。
方老師是林超超的班主任,和藹地指着人介紹道:“這是我們小紅花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合作社給每個孩子都分派了物資包,快帶孩子回家吧,好好給孩子補補營養。”
物資包?
補充營養!
一聽這話,楊心蓮喜色滿面,正愁着晚上家裡面沒有什麼吃的東西,得讓兩個孩子餓肚子了。
她連連道謝,給方老師兩人真心實意地鞠了好幾個躬,提着手裡的書包如同抱着會下蛋的金雞一樣,貴重地帶回家。
方老師和工作人員繼續帶着孩子們去下一戶。
這一幕幕,在所有有孩子的家庭們中間上演。
“鄉裡給孩子們發物資了!”
“這是小紅花合作社的物資包,免費發放給所有孩子們的?”拄着拐杖的老人顫顫巍巍地想下跪,看着小孫女包裡的糧食包淚流滿面。
“謝謝咱們合作社的工作人員,謝謝國家。”
“媽媽,這個肉真好看。”兒子林超超和小女兒一臉期待地坐在桌前,楊心蓮将物資包裡面從油紙包的珍貴午餐肉和白面拿出一點點,準備做肉夾馍。
許久不曾看見過的白面和肉饞得兩個孩子口水嘩啦啦,從她在廚房裡燒火開始做的那一刻,兩個小孩就全都和小尾巴一樣似的,眼巴巴地守着鍋子邊看。
兩人滿足地看揉好的餅子面坯在火上烤,一點點散發出小麥的香氣。
等到白面餅子烤好,被媽媽用刀切開一條縫,裡面塞入烤得香噴噴的午餐肉粒,兩個孩子早就忍不住了。
楊心蓮将兩個肉夾馍,分别遞給兩個孩子手裡。
兩個孩子吃得小心翼翼,又一臉滿足。
就連不小心掉落的肉粒都不舍得扔,趕緊從桌子上撿起來,放回嘴裡笑得一臉燦爛。
三歲的丫丫和八歲的林超超懂事地不約而同舉起手中的肉夾馍,“媽媽,你也吃。”
“我不吃,你們多吃點。”
楊心蓮欣慰地流淚,摸摸兩個孩子的腦袋。
這一夜晚,許多家庭難以入眠,孩子們迎來了久違的飽餐。
首批物資,面向8歲以下的孩子們發放。
已經上學了的孩子,由學校和小紅花合作社共同出面,為每名孩子都發放了物資包。
像丫丫一樣年紀太小還沒來得及上學的孩子,也由居委會和工作人員合作送上了門。
每個家庭都把最珍貴的糧食全都留給了孩子,大人們不舍得多吃一口。
看着孩子們蠟黃的小臉上,露出了明朗希翼的笑容,所有人都欣喜極了,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與此同時,數千裡外的地方,一個郵局工作人員敲響了周家的家門。
“老周家的嫂子,快來簽收郵包,老周單位郵東西過來了!”
“來了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