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生前曾對皇帝說,鳳陽雖是天子故裡,然而不宜定都于此。
朱元璋當時并未納谏,此次駕臨鳳陽,親自視察中都營建,才知劉基所言不虛。但為遷都而啟動的營建工程已曠日持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果停建,則盡付東流,因此猶豫不決。
此事重大,需回京與朝臣商議,但今日皇帝想先私下聽聽徐達的意見,再測測老四的本事。
徐達自然不會直說放棄中都鳳陽,而是轉去說北平:“臣兩度駐守北平,曾馳馬遍觀北平四周山川形勝,又奉旨修北平城,加固城池、修築城垣,遷流民于城外屯田,至今已置二百五十四屯,墾田一千三百餘頃,人口與田地,想必都足以供應……”
朱元璋沉吟不語。
又看向朱棣。
朱棣道:“兒臣因定藩北平,将來需駐軍拱衛江山,故而對北平十分留意。依兒臣愚見,此地北倚燕山,南面中原,東扼山海關,易守難攻而舉足輕重,實為大明北境咽喉。北方蠻夷未平,亡我之心不死,屢屢進犯,若定都北平,則北伐如臂使指。天子守國門,亦可威懾群蠻。若大明欲幅員遼闊,遠勝故元,則宜定都在北,江南溫柔鄉,到底不是萬年建基之地。”
燕王竟與自己所見略同,徐達暗暗将這個未來女婿高看一眼。隻是最後一句話說得似乎有些冒進,徐達稍稍看向皇帝,見皇帝面露贊許,松了口氣。
實則朱棣是猜定了父皇心思,才敢一口氣說出來。皇帝最近屢屢派遣官員考察諸地,顯然也不滿意于定都金陵。
皇帝雖點頭,卻未拍闆定論,隻說:“北平之事再議。”又道:“至于中都,你們兩人的意思是……”
徐達據皇帝适才的反應,已經摸到了皇帝的傾向,于是稍大膽些禀道:“龍興之地,皇祖陵所在,築城駐軍防守,理所當然。隻是陛下愛惜民力,不忍見百姓勞碌,故而不再興修宮殿。天下聽聞,必感沐聖恩。”算是為皇帝停修中都,找好了冠冕堂皇的借口。
“馬仲良,”皇帝閉上眼,像是要舒緩積壓多日的疲憊:“召翰林承旨來,就按徐達所說,拟旨吧。”
皇帝起駕回京,徐達也終于回家。
内使随徐達至魏國公府,宣皇帝口谕,公布了皇帝禦賜給四個孩子的新名字。
輝祖、添福、增壽、膺緒……
儀華聽完,埋頭嘴角忍不住抽動。
允恭也是一萬個不情願。等宮裡的人走了,依在姐姐身邊咬耳朵:“姐姐,這個名字,太土了,可不可以不要……”
“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