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從人到神·蒙昧時代 > 第51章 第十六章胡椒

第51章 第十六章胡椒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溟洋東南,赤道所在,深海之下有海眼,海眼在遠古時少則十數歲多則二三十歲開啟,後因海眼失控加劇,時間縮短至十數載、七八載開啟。每開啟必吞入無量海水,生炎,煮沸海水,魚蝦盡亡;生海嘯,淹沒島嶼與陸地;生風眼,風眼與日俱增,接天連地,攜無量水汽,自南而北,自中東洲至瀚海,摧城淹民。

然禍福與共,風帶來災難,亦帶來魚雨,更為偏遠幹旱之地帶來充沛雨水。

——節選自《風神》海眼篇。

有神迦梨,又名時母,司掌時間、生育與之神、戰争、創造。

——節選自《風神》時母迦梨篇。

接天連地的飓風自大地上行過,所過之處留下鮮明的“足迹”。

千年古樹被連根拔起,更甚至山地丘陵的地皮都被刮去一層,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墜落物,大多是魚蝦,甚至有一頭鲸,其次是各種各樣的草木。

獻乘在舟楫上,撿起飓風離開後留下的魚,從個頭與鱗片判斷是海魚。

獻問崧澤聚落的一名老妪。“湟水這裡每個春秋都會有這樣的大風嗎?不過,這風看上去有點眼熟。”

老妪搖頭。“這裡的确每個春秋都有大風,但這樣的大風十幾二十春秋才會發生一次,吾也隻見過三次。”

聽到十幾二十春秋,獻愣了下。

她好像知道哪裡眼熟了。

北方大平原每隔十幾二十春秋也會發生超級大風,除了十幾二十春秋來一次,風力之大可以将千年古樹連根拔起,其餘毫無規律,到來時春夏秋冬哪個季節都不挑。

獻看着遠去的飓風,這家夥該不會一路從湟水肆虐到沇水吧?

飓風是否與北方大平原上的風災為一個暫無法确定,但它為崧澤聚落與獻都帶來了沉重打擊。

崧澤聚落原本所在聚落這會已經成了澤國,原本的屋舍都不見了,至少地表部分都不見了,一部分在地下的倉庫勉強能找出痕迹,挖出些有用的東西。

日旸之地的船隊,人倒是沒大事,湟水下遊的人被禍禍多了,也摸清了風災的規律,跑得很快,但人能跑,船跑不了,二十條船隻剩下九條。

公仲羊很無語。“崧澤聚落既然能預測風災的規律,為何不提前将所有物資撤離?”

獻道:“這吾問過,他們說風災隻是時間有規律,足迹卻不是,有時在東有時在西有時在南有時在北,毫無規律可言,人可以在風災到來時輕舟逃走,物資來不及,且風災也不是完全沒益處。”

獻說着看了眼水中飄着的一層魚獲。

也不知這風災是從哪片海跑來的,這麼多魚,讓人深切懷疑是否将整片海域的魚群搬空了。

崧澤聚落的屋舍以茅草蓋成,重新蓋的成本很低,收集天降魚獲當口糧,到秋季時便完成重建,獻等人也向崧澤聚落辭别,繼續南下。

南行的船隊很快發現,不論走到哪裡都能見到風災的足迹,甚至在過了循水後看到的足迹愈發驚人。

同被循水流域所在群山削弱過一波的風災相比,循水以南沒被削弱過的風災留下的足迹十倍于北方,獻曾經見過的一座山峰的山頭都被掀飛了。

如此偉力,怎能不令人心生絕望?

無數部落在災難後紛紛向大風祭祀,祭品極隆重,不僅有豬牛羊,還有人。

獻:“....”

若非見不到神,獻很想與那位飓風之神談談,您老究竟想要什麼,可以直說嗎?我們給你,别禍禍了行嗎?

但獻也清楚,不禍禍是不可能的。

大地上的衆神就是這樣的存在,凡人不喜歡什麼祂們就做什麼,凡人喜歡什麼祂們就不做什麼。

*

學生忍不住吐槽:“她認知中的神也太離譜了吧?跟我們認識的神靈完全兩種生物。”

一名老者道:“我們熟悉的神靈形像是人類戰勝自然後,人神取代自然神後塑造的神靈形像,她這會還是人類被自然蹂/躏的時代,神也都是自然神,形像兇殘暴虐喜怒無常是正常的,因為那就是弱小的先民面對大自然時的感受。”

學生道:“曆史真神奇,但既然都是自然,那這風災究竟是從哪來的?怎麼會這麼大?若是台風,不都是每年一次并且範圍穩定嗎?怎麼這個這麼與衆不同?”

明儀答:“從赤道來的,成因,疑似太古文明造物。”

學生:“啊?”

明儀道:“根據鲛人海國的記載,風神描述的海眼位置之下有着一片非常驚人深入海床深處的建築,我看過鲛人海國的描述,結合風神留下的記載....居然很像現代網絡上科幻小說裡的太空電梯。哦,對了,我看的那篇科幻小說是偃人望舒寫的。”

學生:“啊?”

老者奇道:“她不是科學家嗎?怎麼會去寫網文?朱厭君虐待她了?”

明儀搖頭:“朱厭君哪舍得虐待她,是她幹活幹久了也需要放松,她近些年的放松方式是寫科幻小說,不過,腦洞很出色,科學知識也寫得很好,但文筆....三流作家都不如。不過她賣的也不是文筆,文筆什麼的,無所謂。”

“那賣什麼?”

學生激動道:“這個我知道,她寫的小說裡面描述的很多科技産物,動手能力強的讀者照着書上寫的制造過程做了出來。網友現在的追更動力都是她還能寫出什麼東西,有多少是現實裡能做出來的,網上有不少知名UP做的視頻就是動手實踐小說裡的東西,可厲害了。”

衆人:“....”年輕人的世界....好吧,望舒也不是年輕人,那家夥的年紀比在場所有人加起來不遑多讓。

*

公仲羊羨慕道:“這地真好。”

獻一腳踩在沙土一腳踩在土壤上。

抓一把泥土,是肥沃的河流淤泥土,但與同樣是河流淤泥土的大平原不同,這片土地上的土壤很松軟,與大平原那肥沃卻堅硬得讓人隻想吐血的泥土截然不同。

再抓一把沙子,沙子非常松散。

獻道:“河流淤泥在沙漠中沖刷出肥沃的土壤,因為是沙漠,所以土壤松軟,耕作容易。又因為是淤泥土,也很肥沃,可以收獲更多谷物。但底下是沙漠,土壤層必定薄,時間久了肯定有問題。與大平原相比,各有利弊吧。”

公仲羊道:“大平原的土壤倒是很厚,但根本開發不了。”

獻道:“也不能這麼說,至少這些春秋已開發出一部分,假以時日,定能完全開發出來。”

公仲羊覺得那個假以時日除了獻誰也看不到,但也沒糾結這個問題,拿着弓矛繼續打獵。

熱帶沙漠與熱帶雨林在農耕優勢且不說,便是采集狩獵也有優勢,四季都有水果,飛禽走獸衆多,不考慮能熱死人的氣候與叢生的瘴疠,可謂樂土。

衆人很快獵到一頭牛與三頭大象帶回河邊,将獵物剝皮肢解清洗,同捕獲的魚類、采集的野果野菜一起烹煮。

等待食物煮熟時,獻拿着因為不能食用而被留下的象牙研究。

公仲羊見了,不由問:“這象牙怎麼了?”

獻道:“這象牙比日旸之地的象牙更大,是至少一百個春秋的老象。”

公仲羊情不自禁道:“那肉豈不是很難咬動?”

獻點頭,但還是道:“但吾注意的不是這個。”

公仲羊道:“既是老象的牙,應該很堅固,用來做耒頭一定很耐用。”

獻點頭,象牙質地堅硬,是制作工具的好材料。“吾留意到這裡的象群非常多,比日旸之地、大平原更多,可惜距離太遠,不然倒是可以換象牙做耒或箭簇。”

公仲羊也有些遺憾,日旸之地與大平原象群遍地,但象群最多的大平原都沒多少人,就算想換象牙做工具,也得找得到可以換的人。

此地有松軟的淤泥土,肯定有很多人口,但距離太遠,換象牙便不劃算。

獻将比自己胳膊還粗的象牙放下。“但願此地布多。”

這麼遠的距離,換糧食也不劃算,隻能換布。

飽食象肉後,衆人将象牙與骨頭都收拾上船——這些都可以做生産工具——随後繼續楊帆北上。

河流的下遊三角洲是熱帶雨林,有衆多部落群,但熱帶沙漠與河流結合也會孕育出肥沃的土壤,理論上河流中上遊部落會比下遊三角洲更多。

事實也确實如此,随着船溯遊而上,見到的部落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換到許多布匹。

熱帶最不缺的便是各種植物,包括麻,加上稠密的人口,紡織的布也多。

溯遊至中上遊見到迦梨時,迦梨正帶着人在獵鼍,更遠處依稀能看到一片稠密的屋舍,這一路走來還沒見到這麼稠密的建築群。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