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宮不久的姬蘅,在内小臣成奚的帶領下又出了宮城,盡管姬蘅是以燕國王後的身份,作為嫡母,代替燕王前去探望長子,但仍然免不了閑言碎語傳出。
剛出宮城門,便看到了城東的火光與濃煙,便能知道這場火的勢頭并不小。
“你們的長公子,一直如此嗎?”車架上的姬蘅問道左右内小臣。
由于燕王在齊女來臨之前,曾嚴令過内宮的寺人與宮人,所以他們不敢多言。
隻是将頭埋得低低的,“王後,長公子一向行蹤不定,自封君之後,便極少入宮,小人也不得而知。”
姬蘅聽得明白,燕人對自己這個從齊國來的王後有所防備,于是她便想到了姐姐的處境,她看着夜空,頭頂閃爍着星辰,喃喃自語道:“阿姊,這十年,你是怎麼過來的呢。”
“未及冠而封君,燕國是有三位封君的公子吧。”姬蘅又問道。
“是,還有新昌君公子由和漁陽君公子還,是大王的第三子和第四子。”成奚回道。
“公子由...”除了長子與嫡子外,其餘庶出子嗣,并不為他國所知曉。
“王後。”車架忽然停下,因為火災之地圍滿了救火的燕國衛士,“前面的火太大了。”
姬蘅走下車架,府邸撤離的宮人與寺人及衛士見到王後儀仗,很是驚訝,遂紛紛上前行禮。
“拜見王後。”
“長公子呢?”姬蘅問道。
“長公子還在邸中,不願出來。”衛士回道。
“怎麼回事?”姬蘅看着數丈高的火,與漫天的濃煙,快要嗆得人窒息。
“公子從宮中回來後,便發了好大的火,沒過多久就開始砸屋内的東西,恰是入夜時分,打翻了燈盞,我等想要去撲救剛剛燃起的火,卻被公子持劍所傷,公子還将火引至四周。”其中一個受了傷的寺人滿臉委屈的回道。
而被子冉所傷的人,還有府邸的屬官,因為傷勢過重,而被送去了醫館救治。
姬蘅的臉上并沒有顯露驚訝之色,或許在先前的幾日相處中,她便有所察覺,子冉的情緒并不安穩。
而今日所見所聞,也能推測出來,民間對燕國長公子的議論,所言非虛。
對于齊國而言,這或許會是好事,但對于姬蘅,她有了更多的考量。
“帶我去見長公子。”姬蘅道。
“王後,長公子現在太過危險,不宜近人,您過去,恐怕會為其所傷。”衛士緊張道,“我等職責,萬不敢讓王後涉險。”
“我奉的是大王的令,她是大王的子嗣,自然也是我的,母親關愛兒子,難道不應該嗎?”姬蘅冷道。
“王後...”
“帶路!”失去耐心的姬蘅厲聲道。
衛士們心中驚恐,隻好領着姬蘅,繞了很大一圈,從火勢較小的地方穿進了一間嘈雜的院落。
“公子。”幾個宮人和子冉的貼身近侍站在離子冉不遠處勸導着,身上還流着血,“您先把劍放下來。”
“公子。”
但就連她的貼身近侍章平,也都無法近她的身,還被她亂劍所傷。
眼看着火勢即将蔓延過來,他們必須将子冉帶走,否則一旦她受傷,這些邸中的下人都要跟着遭殃。
姬蘅見到院中的場景,于是加快了步伐,她走到子冉的身後,看着她的背影喊道:“阿冉!”
聽到呼喊的子冉并沒有回過頭,好像失去了聽覺一般,但随着她持劍胡亂揮砍,她轉過了身,淩亂的頭發披散在肩頭,她的臉上濺滿了血漬,手中拿着一把正在滴血的青銅劍,面目猙獰,嗜血的雙目通紅。
姬蘅瞪着雙眼,似乎被這一幕所驚,這不僅僅隻是情緒失控那般簡單,而是一個完全喪失了理智的瘋子,她,似乎誰也不記得了。
“阿冉。”姬蘅再次喚道,并緩緩向子冉逼近。
“王後。”左右内小臣擔憂道,她畢竟是王後,是他們的君。
姬蘅卻擡手示意,并繼續向子冉說道:“你不記得我了嗎?我是姬蘅。”
“姬蘅...”腦海中正在回想與恢複意志的子冉,見人逼近,便又不受控的舉起了手中的劍,眼裡充滿了敵意與怒火。
姬蘅不敢再繼續逼近,于是便想起了入燕時,子冉在篝火前唱的歌謠,“暮色将至,子何不歸,子何不歸,為我心憂...”
聽着歌曲,子冉手中的劍逐漸放下,姬蘅這才繼續向前。
本由姬蘅唱出的歌謠,在子冉的腦中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并頻繁浮現,讓她頭疼欲裂。
染着鮮血的青銅劍落在地,“阿冉。”姬蘅快步上前将子冉扶住,才發現她的身體很是寒涼。
“公子。”國相辛吾聞訊也趕了過來。
“相邦。”衆人紛紛行禮。
然而當辛吾看到是姬蘅懷抱着子冉跪坐在地上時,臉上充滿了震驚,但因為身份,他還是向姬蘅行了禮,“王後。”
姬蘅抱着子冉,并細心的為她擦拭着臉上的血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