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師尊棄我,抄他老窩 > 第221章 帝王心性(上)

第221章 帝王心性(上)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謝重珩深以為然:“伯父說的是。從前我對他的看法,大都來自于噩夢所見的謝氏和其餘世家部分人的結局。但回到大昭,尤其是甯氏被逼反、誅滅至今,我才發覺所有判斷也許都太浮于表面,根本就從未看懂過此人。”

在外,邊界六境多數事務都由六族旁系自行管轄,除了按時供奉,帝王并沒有控制權。與其說是臣屬,更像是一方諸侯。在内,朝堂上無論什麼重大決議,都得經由六族嫡系協同商讨。嫡系與旁系又同氣連枝,帝王實際掌握的,隻有中心三境,和永安北三營南七營。

這是鳳千山逼迫六族分|裂後,延續數千年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先帝本就軟弱,以緻大權旁落,又暴病身亡。對于任何繼任者而言,無論大局還是單論朝堂,這都是十成十的爛攤子。

一個不足周歲登基、身後連母族都沒有的帝王,能從這樣的内外局勢下拿回部分權柄,迄今為止,已經在禦座上穩坐了九十九年,更一步步将樹大根深的世家們逼到走投無路。這種事情已經近乎玄奇。這樣的人,又豈是庸碌之輩?

謝煜道:“世人都以為他是借助了天絕道中樞的力量,年方弱冠就得以親政。事實上,他那時隻是挂了個名頭,使得六族再難以輕易廢掉他,并無多少實際權力。”

“但你若是知道他有着什麼樣的野心,當年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絕境,最終又是如何破局,其中大部分事宜甚至很可能全靠自己,大概會更覺此人之可怕。”

這話既有些出乎意料,但似乎又合情合理。

謝重珩忍不住問了一嘴:“今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尚在永安時年歲太小,很多事情還不到他知道的時候,謝煜也就沒有告訴過他。前時又諸事繁雜,叔侄二人隻能先揀着重要之處理順,關于帝王的事,也就一直沒來得及詳談。眼下他所知曉的,其實世家大多數人都知道。

但以後免不了要日日見着此人,他明白伯父是想讓他有更深一點的了解,應對之時才能盡量不出差錯,也就聽得格外認真。

“此人心思之深沉,性情之隐忍,謀劃之遠,野心之大,非但常人難以想象,就連在朝堂上搏殺半生的上一代掌執們都沒能看透他,以至于被他抓住機會鑽了空子。”謝煜如是評判。

如今的人很難想象,這個沉溺于掌控權柄、荒銀無道恣肆剛愎的殘酷帝王,即使是剛剛“親政”那幾年,明知自己不過有名無實,也曾有過勵精圖治、四海升平的雄心壯志的。

但昭明帝接觸的政|事越多,對這個王朝越了解,就越是發現問題嚴峻,已然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各級部衙臃腫,官吏貪腐橫行,土地大量集中,奢靡之風盛行,結黨營私,各自為政……

這是個遠比繼位時更爛的攤子,其中樁樁件件都少不了六族。

永安諸世家之間的糾葛前所未有地緊密,如同結界般難以突破。利益沖突卻也同樣前所未有地激烈,互相傾軋,一處動蕩,波及所有。

如此情形之下,任是什麼樣的賢人能士上來也無濟于事。

“這還不是最嚴重的。一個勢弱的帝王,身處六族的嚴密包圍中,雄心姑且不論,設法自保才是第一要務。但這點,必須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人:忠誠,且有手腕。”

“彼時六族掌家族和朝中大權的,還都是上一代甚至更早一輩的掌執,也就是下令幽禁先太後的那批。”謝煜一頓,凝目看過去,“這事你知道多少?”

當初謝重珩被甯氏軍抓去做苦力時,曾聽甯蘇曲提到過:“略知一二。聽說先太後因此慘遭宮中奴才淩|辱數年而死,但不太詳細。”

謝煜也沒問他從哪聽來的:“如你所知。因了這點,他們擔心今上如果頗有手腕和頭腦,勢大之後必然報複,愈加嚴防死守。”

“雖說祖制一向有規定,通過殿試選拔寒門和民間有真才實學的文武人才,但他想任用這些人時,往往遭到大力反對。”

無法安插人手,對昭明帝而言是緻命一擊,意味着連争奪權勢的資格都沒有。

謝重珩不清楚還有這一節。打個比方,當時尚且年輕的帝王的處境,大概就像是站在鍋子裡,擡頭也隻能瞧見蓋得嚴嚴實實的鍋蓋,處處都是局限。

非但如此,鍋子下還鋪了幹柴澆了油脂。一旦點着了火,除死無它。且這火會不會點着,全由站在鍋子外舉着火把的人說了算。他既看不清楚什麼情形,更沒有任何置喙的餘地。

謝重珩也有些好奇,這種情況要如何破局,也就繼續聽着。

“今上子承父業,轉而熱衷于各種奢靡享樂和長生之道,張榜尋找所謂‘高人’。佞幸聞風而至,君臣甚是相得,如魚獲水,頗有相見恨晚之歎。”

“六族老掌執們哪裡是輕易能糊弄過去的,不是沒有試探過。”謝煜道。

有朝臣看不下去,谏言帝王應将心思放在國事上,任賢舉能,踔厲奮發,方是為帝之道。昭明帝竟公然在朝堂上駁斥:“國朝數千年弊端積壓至此,非朕之罪。諸卿食大昭之祿,理當為帝王分憂,不知道反思己身哪裡做得不夠,竟要将所有過錯都推給朕一人不成?”

“再者,倘若朕果然下手整治,無異于在朽木之上施以刀斧,崩壞隻在旦夕間。不如就此因襲,尚可苟延殘喘。非常之時,需行非常之法,不必效法祖制,拘泥于典籍。”

話畢拂袖而去。對于崇政大殿上觸柱而亡、以死相谏的臣屬,連回頭看一眼都不曾。

幾次三番,越谏越适得其反。

昭明帝并非說說而已。君無戲言,他将這番言論身體力行。

酒池肉林、醉生夢死已經不足以形容其荒唐。作為大昭規格最高、最為神聖的選拔人才之盛典,當時文武殿試考校的竟不是治國策論、兵書謀略,而是如何創造出更為新奇的玩樂、長生之法。

帝王以此大肆提拔諸多六族之外的逢迎之人,變本加厲,胡作非為。為昭示寵幸,他甚至花了不少心思跟六族軟磨硬泡,在朝堂上給這些人挂了一堆虛職。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