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則那天下朝後,他連讨論此事都不曾參與,隻有謝煜與昭明帝的人商談。龍血營兩個營離萬藏中西區近,鐵山營卻靠近東區,按就近原則劃定了各自的大概作戰範圍。
他至今沒跟龍血一營負責此事的将領照過面,隻知道對方的出發時間應該比他要晚一天。兼且大部|隊行動終歸要慢些,實際參戰的時間還要往後壓幾天。
将手中代表鐵山營的最後一支小旗插在萬藏東、中兩區交界處,謝重珩淡笑解釋:“我們跟他們各打各的。如非必要,盡量不予接觸。”
被人揭破心思,衛副将“嘿嘿”一笑,伸手想要撓頭,卻撓在了頭盔上。
最初之時,聽說昭明帝當朝點名,要掌執那個從沒上過戰場的侄子出任主将,且還是個癡傻了許多年、剛剛好轉不久的,将領們心裡其實十分之抵觸,集體在背後大罵。
帝王的心思自不必說,一則敲打謝氏,二則讓他們出錯,才好順理成章地拿捏他們的把柄。
掌執卻大概是覺得,一幫烏合之衆的流民而已,不可能打得過正規部|隊。這是個輕松的差事,更不推辭,讓他混軍功來了。
但戰場上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主将命令中的任何一個字,都關系到無數将士的生死。那不是拿大家的命去開玩笑麼!
然而此人從入營到現在,從裝束到氣勢,從言行舉止到事務安排,大大出乎衆人的意料。
包括衛副将在内的将領們也是實打實憑軍功升上來的,自然感覺得到,這哪裡是什麼“不谙軍事”、“常年癡傻”的公子,分明是在戰場上磨砺了許多年的同類,懸着的心才放了一半。
很快,綜合斥候傳來的情報,敵我形勢大緻分明。
最近的那支叛軍是兩支合一,有兩個首領。靠東,也就是離他們近的,姓韓,靠西的姓明,統稱韓明部,号稱十五萬。
鐵山營卻不足三萬,典型的敵衆我寡。且對方也不傻,往南與顧氏旁系交戰的同時,往北也在提防着朝堂的軍|隊突襲。
另一個問題還是軍械物資。
靈塵旁系抗擊尾鬼至今,錢物近于枯竭,兵疲民敝。謝重珩不可能再從那邊抽調什麼,更不可能寄希望于昭明帝和朝堂的支持,隻能設法先打過去,打到跟萬藏顧氏彙合,從他們那裡獲取補給。
無論換成誰來做主将,前期也隻有硬攻這一個辦法。這場戰,注定了是個艱難的開端。
經由蟄伏在謝重珩心口的那縷神識,一應安排都傳到鳳曦那裡。
即使明知那人在戰事上幾乎不需要他擔心,自己的舉動純屬多餘,他仍是安靜地對着輿圖一點點看過去。就像是還在當年的往生域,他偶爾問起時,青年溫和笑着将他拖到身邊,沉穩地指給他看具體行軍計劃。
直到謝重珩分派完畢,忙碌起來,他又出了會神,方才攤開謝氏府的布局圖紙,最後确定傳送陣的位置和範圍。
作為傳承久遠的武将世家,謝氏府正中有個演武場,占地寬廣,平常作為子弟習練功法、升降飛船之用,是個不錯的地方。考慮到将來要将嫡系盡可能接走,需要每個支脈的府第都能用最短的時間到達此處,要提前進行一些改造。
然而世家的府邸建造布局都極有講究,從一開始就有堪輿術陣的高手參與,輕易不會進行變動。何況是如同謝氏府這種從大昭建立之初,就由開國帝王親自下令督造的。
按現有的布局,中間有不少地方需要拆除、打通,難免破壞部分隐藏法陣。這卻隻有一族掌執才有決定的權力。
鳳北宸對謝氏府的監察并未減少。府中仆婢侍者、府兵護衛攏共數千人,很難說内中究竟混了多少帝王暗探。鳳曦雖一貫在半山院深居簡出,卻也能感知到,有人在試圖接近武定君府并窺探動向,隻是暫且無法确定是沖他還是沖謝煜夫婦去的。
如何在府中動工改造布局,又有個合理的說法,不令外人起疑,是門學問。但這種事情,他自然不會自己去操心。
他在圖紙上将需要改動的地方标記好,盡可能地維持、修補好原有的法陣,準備晚一點去趟瀾滄院,謝煜散值後卻自己來了。
武定君原本是想來替侄子關照一下他師尊,略盡主家的本分,同時看看鳳不歸清不清楚謝重珩的情況。方将踏進半山院的書房,寒暄完畢,回頭卻見旁邊挂了一幅大昭南部輿圖,幾乎占據了一整面牆。
此時兩枚紅色箭頭代表的謝氏軍,正從靈塵與萬藏的交界處出發,緩慢地往代表叛軍韓明部的藍色圓圈邊緣移動。
縱然第一次見,謝煜也知道,這是謝重珩此番作戰的實時戰況圖示。
身處數千裡之外而能全盤掌握當前戰局,這根本不是龍淵時空的凡人能做到的事。饒是見多識廣、不動聲色如他,乍見這堪稱詭異的一幕,也不免多看了鳳不歸兩眼,似乎是終于多少理解,為什麼侄子對他這位師尊如此信重。
圖示上标注得很明白。謝煜早年也是軍功滿身的人物,自然一眼就能看出其打算。
謝重珩将鐵山營一分為三。
其中一支人數最少,隻有七千人,由衛副将統領,配了一艘飛船參戰,自東而南,沿着韓明部與顧氏旁系混戰的一線強行橫插突破。另一支卻足有一萬三千人并三艘飛船,轉到叛軍北面猛攻,同樣橫向推進。
他自己則帶着剩下的幾千人停在萬藏境邊界、韓部側邊,伺機而動。
鐵山營人數不多,但單論戰力,三倍的流民也不是對手。何況謝重珩的第一目的不在于殺多少人,而在于沖散、驅趕,擊潰敵人的鬥志。
兵敗如山倒。敵衆我寡之時,潰兵對叛軍的沖擊可能比他們的攻伐更有效。
待兩支隊伍都推進到韓部和明部交界處,叛軍基本上也心虛膽顫陣腳大亂了,尤其是将要被切割合圍的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