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喲?冤家路窄啊”“鄭富升?本公子沒看錯吧”
“你小子穿得人模人樣,不是準備下場考試吧?啊?”
“都二十好幾的小夥了,回到山溝溝裡還沒考上呢?真是稀奇”
同行的車輛下來幾個公子哥,走到為首的少年跟前,看到熟人,有點詫異。
忍不住嘲諷幾句:““啧啧!學不如人還不躲起來,招搖過市簡直丢讀書人的臉面!”
“也好意思在大庭衆之下校對答案,本公子從未見過如此厚顔無恥之人”
“聽說寇家私塾還有個不男不女的東西也參加考試,就是不知道寫出來的東西能入夫子們的眼””
盛京返鄉科考的學子們紮堆嘲笑縣裡學子,來往的學子交頭接耳,指指點點,“原來他們就是寇家私塾的學子,真丢人”
“那可不是寇家私塾的,人家叫什麼...,望舒學堂!跟寇家有什麼關系?..”
“早就聽說鄭福升在學堂裡欺負家貧學子,不給飯吃,不讓睡覺,甚至半夜還扮鬼吓人..”
鄭福升氣得勃然大怒,心口起伏不定,餘光瞥見陸臣精湛的臉蛋,不知怎的腦子裡湧現出少年的話,指着人群憤恨道:“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卧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于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裡江山。封侯将相,甯有種乎?”
王啟朝本來隻是羞辱一下某人,沒成想他嘴裡吐出這麼一番驚人言論,他眼神微眯,同行幾人也是變了臉色,目光交錯,找了個借口離開了:“時辰不早了,諸位咱們還是排隊進龍門..”
“還真是”
“今年真冷”
“早知道這麼冷,就多穿點衣服了”
書生們三三兩兩結伴而行,很快就忽視了鄭富貴一行人。
寇懷濟跟在身後,窺伺着身旁人的反應,卻見少年淡然如水,随即點點頭,很是欣慰:“去吧”
本朝定文武科取士之法。其應文舉者,察之言行以觀其德,考之經術以觀其業,試之書算以觀其能,策之經史、時務以觀其政事。應武舉者,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俱求實效,不尚虛文。
在天臨朝,科舉主要有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通過縣試兩次考試者則為童生,通過所在院、府舉辦的歲試乃生員即秀才,而通過所在院、府舉辦的科試就可以參加下一級鄉試。其實隻要成為秀才,就算是脫離了布衣階層,稱為“士”。官員以禮相待,秀才見官不必下跪相迎,一旦秀才犯事,地方官員不得私自處理,要先上報于學官方才能處置。生員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報學政,俟黜革後治以應得之罪;若詞訟小事,發學責懲,不得視同齊民一體撲責”。
鄉試又稱秋闱,考試時間在八月,一共三天。各府錄取人員為數十名到一百數十名不等。一旦鄉試過了為舉人,舉人基本具備做官資格,故而競争相當激烈。
鄉試後的次年二月就是會試。會試在貢院,由京城禮部主辦。考中主榜者成為進士也成為貢士。中副榜者可授予學官等職級較低的職務。
殿試則在會試一個月之後,也就是每年的三月十五。貢士參加考試,由皇帝親自考核,中舉者前三名分别是狀元、榜眼、探花。
院試第一名乃案首,鄉試第一名是解元,會試第一名自然就是會元,殿試第一名就是狀元。
各省鄉試,三場各題,正副考官公同拟定。考官出題,擇四書五經内義旨精深及詩題典重者,不可拘泥忌諱,不可出語近頌揚。并熟習常拟之題,以杜士子揣摩預構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