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五娘變花的戲法,今日這一頓朝食,沈老夫人,錢氏,幾位姑娘,乃至丫鬟婆子,有一個算一個,皆樂的了不得。
獨獨九娘照着劉媽媽的話,一直配合着堂屋裡衆人喜笑顔開的樂呵勁,保持嘴角上揚,保持的極其辛苦,就連素來愛吃的雞汁銀絲面都沒了胃口。
坐在上首的沈老夫人,則由着五娘這一通猴似的鬧,直樂呵呵的多吃了一個蟹黃湯包,這才丢下銀鑲玉筷,由着侍候的婆子抹了嘴,又漱了漱口,最後淨了淨手,今日的朝食算是用完了。
而沈老夫人這一丢筷,錢氏以及七位孫女,吃好的,未吃好的,自然也不好再吃,都一一丢下手中的筷子,由着随侍在身旁的貼身大丫鬟服侍着抹嘴,漱口,以及淨手。
之後,本該像往日一樣,幾個孫女陸陸續續的朝着沈老夫人福禮告退,再結伴同去女學,隻剩下錢氏陪着沈老夫人說說話,再聊聊老三房的一應瑣碎家務事。
隻不過,四娘還有兩個多月就得嫁去金陵八大家之一的梅家,這小半年來,也無需再去女學,倒是留在府中,一邊陪着沈老夫人說笑解悶,一邊則幫着錢氏協理老三房的中饋,以便日後進了梅家的門,也不會手忙腳亂心裡慌。
而今日,不知是經五娘這一通裝癡扮傻的逗樂,還是五娘下半年即将及笄,沈老夫人竟然開口留下了五娘。
“五娘也到年歲了,打今個兒起,就同四娘一樣,跟着你四嬸,學着打理中饋,這打理中饋呐!可不像女先生教授的那樣簡單,得有耐心,千萬仔細,你四嬸是個能幹的,四娘學了這小半年來,也算是學了幾分樣,五娘你這個無法無天的猴性兒,可得學認真學好喽!日後甭管嫁去哪家,可不能墜了咱們沈家女的賢名。”
沈家女,素來是及笄後,才開始跟着當家主母學着如何打理中饋,雖說女學裡頭有教授打理中饋這一門課業,可,正如沈老夫人所說的那樣,課業是課業,真正打理一家子瑣事來,當真是比女先生教授的繁瑣許多。
于是乎,沈老夫人今日破例留下五娘一事落在旁人眼中,便是五娘得了沈老夫人的青眼,幾乎立時就引得衆姐妹争相豔羨,就連錢氏心裡也暗暗高看了五娘好幾眼。
十娘更是驚詫的一口吞下一直裹在嘴裡頭舍不得咽下肚的糖漬山楂,幸而她的乳娘陳婆子眼尖手快,趁着誰也沒在意的空當,立時就半用身子擋住旁人的視線,手上那一方絹帕也及時的抹掉了十娘嘴角那一絲黏膩的紅點,最後,再拿起桌上放着的,十娘一直沒漱口的茉莉花茶,一股腦的推到十娘的嘴邊,由着十娘抿了一口,直接将茉莉花漱口水喝下了肚。
陳婆子好似熟能生巧一般,做完這一連串的小動作,竟隻用了三五個呼吸而已,眼下所有人的目光又集中在五娘與沈老夫人身上,哪裡又會惹來半絲的異常。
在陳婆子長長舒了口氣後,十娘懊惱自己剛才因着太過震驚而吞下那顆糖漬山楂,這廂,便拿兩顆眼珠滴溜溜直往桌上那一青玉碟子的糖漬山楂上瞟,心裡正想着趁大家還因着五娘被提前留下跟着嫡母打理中饋震驚的無法回神時,好順手摸兩個到袖子裡頭藏着,可耐不住,陳婆子竟不動聲色的挪到了她與桌子中間,進而阻斷了她趁機摸糖漬山楂的不妥行徑,立時,就見十娘恹恹的垂了腦袋。
而另一邊,就連五娘也吃驚沈老夫人偏疼自己的這一樁事,還不待她福禮感激時,就見守二門的婆子,魯大山家的滿臉堆着笑,并急切的撲通一聲跪在堂屋門檻外,引得堂屋裡沈老夫人以及衆人的目光紛紛落到她身上時,便脆生生的禀告道
“老夫人,奴家的将将回府禀告,說是他來時,萬家二舅太太已經到了浦口的桃葉渡了,現下,二舅太太怕是已入了朝陽門了。”
聽到娘家人已經抵達金陵的消息,沈老夫人立時就欣喜的一顆心直跳騰,下一刻,便由着錢氏虛扶着走到了堂屋的門檻邊
“倒是比預想的要快了三四日,車馬可準備好了?這一路從錦州舟車勞頓的過來,可不能在車馬上有妨礙。”
魯大山家的連連點頭笑出了滿臉的褶子。
“奴家的說,大管事早在半月前,就命二管事雇好了十六輛大馬車,就等着二舅太太一行人哩!”
沈老夫人聽了魯大山家的回話,顯然十分滿意,連連點頭時,眼角餘光也掃了随侍身旁的萬婆子。
萬婆子自四歲起就侍候沈老夫人了,深得沈老夫人的信任,這會子,隻瞥見沈老夫人這一角的餘光,已明了沈老夫人的示意,那廂就從從容容的從衣袖中拿出一個小封紅塞到魯大山家的手中。
“差事辦的不錯,這是老夫人賞你與你家的茶水錢,等二舅太太到了府中,另有你們的賞,趕緊讓你家的去巷口南門候着,轎子啊,丫鬟婆子啊,一應都侍候好,務必細緻妥帖。”
梅花巷經過沈家族人一代又一代的擴建,現如今,林林總總的宅院加在一塊,已然達到了八十有六,又都是族人聚居,且沈家女每日都得去族中祠堂西邊的女學入學,以防外男窺伺,又為了族人的安全,索性便在整個梅花巷的最外圍,圈了四四方方的兩丈多高的院牆,再有族長嫡支派家丁日夜巡邏守衛,更為了沈家女入女學專門鋪了一條青磚小道,如此一來,不論哪一房頭的沈家女去女學,都不會撞見外男了。
當然,偌大的梅花巷,又連着若高的圍牆,便順着縱橫蜿蜒的巷口,擇了東南西北四處,各開了四個門,方便族人進出。
老三房當初分家時,三老太爺是族長嫡支行三,長兄早逝,雖是二老太爺繼承了族長之位以及大多數的祖産,但三老太爺也分得了不少的田鋪莊子,手裡可不差銀子,彼時又将将中了榜眼,正是風光得意時,為着老三房的子孫計,三老太爺大手一揮,便索性将梅花巷南面緊挨着圍牆空着的一大片地都買了下來,先是建了老三房六進六出的闊宅子,又念着四老太爺這個庶弟年幼,便跟族長二老太爺一合計,三老太爺出地,二老太爺出銀子,緊挨着老三房建了同是六進六出的老四房的宅子,另老四房的南面一直到南邊巷口大門處,還有一大塊地則暫且空着,等到哪日老三房的子孫分家時,便分給子孫們建宅子。
這廂二舅太太一行人,自然得從離得老三房最近的南門入梅花巷。
魯大山家的奉若珍寶似的雙手捧着那小小的封紅,口中更是千恩萬謝了一番,又連連答是,這才歡喜連天的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