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姬昌,我覺得我們有必要說說他的祖母太姜和母親太任。
太姜據說是有邰氏的女兒,有邰就是後稷當初的封地那片區域。應該是古公檀父遷都之前的舊都的氏族家的女子。
《列女傳·母儀傳》記載: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這裡說三個兒子都是她生的)。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大王謀事遷徙,必與。大姜。君子謂大姜廣于德教。”
大家品品,感覺這個記載的重點還不是她生了幾個很有出息的兒子,重點是“大王謀事遷徙,必與。”太姜是可以光明正大的參知政事的,有足夠的政治地位。所以太姜的兒子繼位幾乎是必然的。如果古公檀父的前面的兩個兒子不是太姜生的,隻有季曆是太姜親生的兒子,那麼那兩位哥哥逃亡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下面說季曆的妻子,姬昌的母親太任。太任是商朝末期貴族摯任氏的二女兒,生性端正嚴謹、莊重誠敬,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
嫁給季曆後,太任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非常孝敬婆婆。她主持後宮立身端正,宮廷上下肅穆祥和。太任懷孕的時候,眼睛不看不莊重的場景,耳朵不聽淫逸無禮的聲音,嘴裡不講傲慢自大的語言。從不歪着身子睡覺,也不偏斜着坐、跛着腳站。切割的形狀不合乎規則,氣味不好的食物不吃,擺放位置不正的席子不坐,夜裡就讓樂師朗誦詩歌。姬昌生下來就非常聰明,舉一反三,教一知十。人們贊歎說,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就連古公檀父說:“我的後代如果有能成就大事的人的話,應該就是昌吧。”有這樣的祖母母親,母族支持跟得上,教育又好,資質又高的姬昌,鐵定的繼承人。
季曆在商朝去世後,姬昌繼位。據說姬昌活了一百歲,聯系到他在位五十年,那麼即位時已經五十歲左右,應該是一位相當成熟的政治首領。
姬昌也就是後世說的周文王,他繼承後稷、公劉的事業(努力發展農業生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遵照(祖父)古公、(父親)公季的制定的法則,笃行仁義,尊老愛幼。由于他能禮賢下士,為了接待士人,每天到中午還顧不上吃早飯,士人紛紛投奔他。孤竹國的兩位王子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善于敬養老人,一起投奔了他——因為時間不明确,不能理清其中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覺得能善待老人的國君值得投靠還是别的呢?那時候老人不是勞動力,如果撇去智慧,更像單純的消耗者。
另外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也去投奔了周文王。可見周文王确實争取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關于太颠、闳夭我沒有查到相應的資料,我們簡單講講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
散宜生相關,早在唐堯時,散宜氏就已名揚史冊,唐堯為取得散宜氏的支持,娶散宜氏之女為妻,可見散宜氏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是非常高的。商殷王朝末期,興起于西北的周文王有四友,其中一位就是散宜氏後裔散宜生,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因得到散宜氏家族的支持,最終滅亡商殷王朝。周以前,散宜是氏号,随着姓氏演變,散宜氏簡化為散姓,因此散姓皆尊散宜生為始祖。
鬻熊是周文王姬昌的火師——官位,祭祀時持火之人——祝融氏的後代,是一位很有神通的大巫,陸終(颛顼帝的玄孫)第六子季連的後裔。鬻熊九十歲拜見文王,文王把他當做老年師長。
後來周成王大量分封異姓諸侯,那時候鬻熊已經去世,鬻熊的兒子熊麗、孫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孫熊繹于楚地,子孫都以熊為姓,他的後代建立了楚國。
辛甲大夫是周初期的太史,當時負責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編寫史書,掌管典籍、天文曆法、祭祀。據說他本來是纣王的大臣,曾經向纣王進谏75條,但是纣王不聽,就跳槽到到周文王姬昌那裡,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