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第二年,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在伊阙跟韓魏聯軍作戰。
之前我們講過韓國魏國之間雖然有矛盾,但面對秦國的時候還是會聯手。白起打韓國,韓國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秦國是共同的敵人,韓、魏又有同盟關系,魏王并沒有作壁上觀。魏王立即下令,命大将公孫喜點齊人馬,前去助戰。于是魏、韓兩國國君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也派兵加入魏、韓聯軍。這時候的周天子是周赧王。
有人說這跟周赧王有什麼關系呢?别忘了之前秦武王怎麼死的。他玩的不是自己家的鼎。在他玩鼎之前,曾經派嚴君疾去做試探,周赧王不可能歡歡喜喜送上傳家寶,嚴君疾就把周赧王趕出了王宮,強行遷到西周(王城)。雖然地盤隻剩下一小點,周天子也是要臉的。仇就這麼結下了。
伊阙地勢險要,位于洛陽以南,兩座山相對,遠望好像門阙,伊水從中間流過,向北流,所以稱為伊阙。是秦國東出中原的必經之地。
韓魏聯軍,韓國軍隊要弱一些,韓軍主将暴鸢希望魏軍打先鋒。魏軍主将是公孫喜,曾經追随孟嘗君南攻楚懷王,西伐函谷關,也是打過很多仗的,他覺得韓軍雖然戰力不是很強強,但是韓軍有遠程工具弩,武器裝備和防禦裝備都很好“堅甲、美盾、青銅頭盔、鐵幕”,而且秦國打的是韓國,魏軍是來救援的。所以他希望韓軍打頭陣。
說起來就是都想占便宜,保存自身實力。按兵力布局看,韓軍要靠前,魏軍靠後一些。
這就讓白起有了可乘之機。避實擊虛,各個擊破。戰鬥一開始,白起故布疑兵,擺出要跟韓軍勢不兩立的架勢,韓軍就被牽扯住不敢輕舉妄動。白起抽調精銳繞道聯軍後方,乘魏軍不備,突然向魏軍發起攻擊。魏軍被殺得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阙山的狹隘地區倉促應戰,慘敗。
韓隊得知魏軍被瞬間擊潰,軍心不穩,士兵嘩變,主帥控制不住頹勢。這時,韓軍的側翼已經完全暴露,秦軍左右夾擊,韓軍潰逃。
秦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殺主将公孫喜,占領了伊阙及五座城池。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白起因戰功卓著升任國尉。同一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阙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伊阙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秦國先後進攻并占領了韓國的宛、葉、鄧;奪取了魏國的轵、河雍、蒲阪、皮氏、河内郡大小城池61座。掃平了秦軍東進之路。
然後我們看這一路高歌。秦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從左更升級了)白起攻打魏國,取得垣,然後又還給了魏國(原因不太清楚,大體應該還是出于緩解某種壓力或者外交戰略,再或者某些大臣達成某種謀劃)。攻打楚國,取得宛地。
秦昭襄王十六年,左更司馬錯奪取了轵及鄧(韓國的地盤)丞相魏冉再次被免職,然後封宛地給公子芾(秦昭襄王弟弟,宣太後原來想扶植他做秦王)做封邑,封鄧地給公子悝做封邑,封陶地給魏冉做封邑。讓他們得侯爵。
這裡面有些事可能需要稍微講一講。魏冉被免職後,秦國的丞相是壽燭,他的背景、資曆、上台和下台的原因都不太清楚。至于秦昭襄王給弟弟和舅舅封地做侯,隻能是這三位有大功于國。在秦昭襄王時代,宣太後一直都在台前幕後影響着政局,而兩個弟弟(魏冉、芈戎)和兩個小的兒子也在很大程度上作為她的助力。對外鞏固擴大秦國利益這一點上大家是一緻的,但是具體的内政外交策略和利益分配,宣太後和秦昭襄王也是有分歧的。這次批發封邑,可能是籌功,可能是安撫,也可能是妥協。或者三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