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也未必不打算誅殺呂不韋,但呂不韋畢竟幫着秦莊襄王繼位,又幫着嬴政繼續,有擁立之功的兩朝老臣,然後執政十幾年幫着秦國開疆拓土。另外就是他曾經招攬衆多門客,這些門客進入政壇各司其職,給秦國的發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很多人求情(李斯都給呂不韋當過小秘書),于是嬴政隻能打消了判處呂不韋死刑的念頭。
呂不韋被放逐到自己的領地。流放到自己領地這個措施應該算嬴政少數的溫和做派,自己的封地,地盤是自己的,勢力是自己的,一家人都在一起,基本自己說了算,隻要不出圈,安安靜靜過下去就好了。
這一年桓齮為将。桓齮也是個很厲害的人,可以跟王翦楊端和齊名。桓齮為将是為統帥秦軍繼續東進,之前魏國的都城可都被打下來了,内亂平定的年輕秦王當然繼續野心勃勃統一天下。
齊國趙國國君前來朝拜。但是後人考證說趙悼襄王是來了,但齊王建并沒有到秦國,齊國使臣是茅焦。
茅焦又從一個政局的角度跟嬴政講了講趙姬的處置問題。茅焦說什麼呢:“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後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
您要是圖謀天下,就得着眼于天下。您現在有驅逐您親娘的名聲,您連親娘都不寬容的話,諸侯們不得核計,我們以後也在您手底下讨飯吃的話,萬一有個小摩擦,腦袋能不能留在脖子上?不利于您瓦解諸侯的意志啊。
不管是不是這個原因,嬴政把趙姬從雍城迎回來,安置到甘泉宮。說不定還要三餐四季按時請安。但是,鄭莊公搞掉自己弟弟段以後也這麼幹過,說是跟母親母子不到黃泉不想見,然後不管是出于感情還是出于形勢,挖了個地道母子倆見了一面抱頭痛哭,看上去又是親母子啦。但是感情的事,不是說好就能好的。
呂不韋回自己封地去了,可以大展身手的年輕君主總要搞點自己的勢力。這就需要有人挪挪位置,清除一些跟呂不韋有牽連的勢力。再加上之前爆出了主持修鄭國渠的鄭國是間諜的事件,不知道是不是秦國的宗室和秦國内部勢力推動,嬴政下了《逐客令》。下令驅逐各國在秦國的間諜,要分辨哪些是間諜,哪些是來混前途的太難了,幹脆你們都走吧。
關于鄭國渠,是當時韓國因為害怕秦國繼續東進,就派水工鄭國去秦國,遊說秦國修建水渠增加灌溉的區域,想以此耗秦國的人力财務,削弱秦國軍隊。
确實修渠需要人需要錢需要時間,這樣你有些人就不能出兵打仗了,最少能派出去的人和錢能變少,鄭國渠從施工到完成花了十年時間,也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秦國東進的過程,但是渠修成以後,客觀上“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折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鐘(折今100公斤),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大大增強了秦國的糧食生産。有了糧就養得起兵,打得了仗,打得了仗就搶得了地盤土地人口繼續打仗。
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于是李斯上書《谏逐客書》。他首先以秦國的發展曆史為依據,說明了引進外來人才的重要性。
秦穆公訪求賢士,西面從西戎得到了由餘,東面從宛地得到了百裡奚,從宋國迎來了蹇叔,從晉國得來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人物,不出生在秦國,但穆公重用他們,兼并了二十個諸侯國,于是稱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風易俗,人民因此富裕豐盛,國家因此富足強盛,百姓樂于效力,諸侯親近順服,俘獲楚魏軍隊,攻占土地千裡,國家至今治理強盛。
秦惠王采用張儀的計謀,攻克三川之地,西面兼并巴蜀,北面收受上郡,南面輕取漢中,統攬九夷之地,控制楚之鄢郢,東面占有成臯之險,割取肥美土地,六國聯盟罷休,迫使西來侍奉秦國,功績延續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