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得到範雎,廢掉穰侯(舅舅魏冉其實也是楚國人呐),放逐華陽君,加強國家權力,杜絕權豪之門,蠶食諸候國家,使秦國成就帝王之業。這四位國君,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呢?假使四位國君拒絕客卿而不接納,疏遠賢士而不重用,這會使秦國沒有富庶之實和強大之名了。
然後又說您喜歡各國的器用美人,要是把人趕跑了不是說您隻看重外物不看重人民嗎?人員多幅員遼闊才能成就霸業,以天下百姓為百姓才是三皇五帝成功的原因。現在卻抛棄百姓以幫助敵國,拒絕賓客去為諸侯成就功業,讓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向西而來,裹足不前進入秦國,這就是所謂“借給敵人武器,送給盜賊糧食”。
東西中不是秦國出産的珍貴之物很多;賢士不是秦國出生而願效忠的很多。如今驅逐客卿去幫助敵國,減少人民而對仇敵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虛而外部又跟諸侯結怨,要想國家沒有危險,那是不可能的。
統一天下前的嬴政最終決定海納百川,來自各國的人才包括間諜也安穩下來。
李斯上書赢得嬴政的青睐。李斯趁機提出先謀劃韓國,來震懾其他國家(一來,韓國鄭國做間諜的事暴露了,該給個教訓;二來韓國挨着秦國,打着順手),于是嬴政派李斯去韓國。
都說到這裡了,略微講講李斯吧。李斯本身是楚國上蔡人。李斯年輕的時候,曾在上蔡當掌管文書的小吏(吏不同于官,很多吏也是家傳世襲,有些可能是臨時招的,能年紀輕輕就當上小吏,應該也是一般人裡拔尖的)。有一天,他看到辦公處附近廁所的老鼠在吃髒東西,每逢有人或狗走來時,就受驚逃跑。後來李斯又走進糧倉,看到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積的粟米,在糧食堆裡建窩,完全不用擔心有人或者有狗驚擾,肆意的糟蹋、繁衍。于是李斯就慨然歎息道:“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跟老鼠一樣,不過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有沒有感受到出身草根而胸懷天下的少年因為郁郁不得志而憤世嫉俗?少年我不是沒有才華,隻是沒有機會和環境。生不逢時!生不逢地!生不逢伯樂!
但是環境不好就偃旗息鼓嗎?不是的,李斯就找了個特别有名的老師荀子去學習帝王術。學業完成之後,李斯判斷楚考烈王不值得侍奉,而六國國勢都已衰弱,靠着這些國家建功立業是沒有希望的,就打算到秦國去。
在臨行之前,他跟荀子辭行說:“我聽說一個人若遇到機會,千萬不可松懈錯過。如今萬乘都争取時機,遊說之士掌握實權。現在秦王想吞并各國,稱帝治理天下,這正是布衣出身的政治活動家和遊說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負的好時機。一個人地位卑賤,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貴,跟懵懂無知的禽獸有什麼不同呢?如果隻等看到現成的肉才想去吃,不過是白白長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強直立行走。最大的恥辱莫過于卑賤,最大悲哀莫過于貧窮。長期處于卑賤的地位和貧困的環境之中,卻還要感歎控訴是社會不公平、表現得厭惡功名利祿,标謗自己與世無争,這不應該是有志之士的本意。所以我李斯要到西方去遊說秦王了。”
簡單說就是,人要是沒有理想,和鹹魚有什麼不一樣?這麼好的時代,有志青年的我就要出去闖蕩啊。
李斯到秦國之後,正趕上秦莊襄王去世,嬴政即位,李斯當上了呂不韋的舍人。呂不韋也是大風大浪闖過來的人,能入他的眼,也可以想象李斯的不凡。
呂不韋後來幹脆任命李斯為郎官。李斯也就有了遊說嬴政的機會,他對秦王嬴政說:“平庸的人容易錯失機會,而能成就偉大功業的人就在于能把控機會并能堅定執行。從前秦穆公雖稱霸天下,但最終沒有東進吞并函谷關以東,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在于那時候諸侯國的數量還很多,周王室聲望也沒有那麼衰落,因此五霸雖然交替興起,還是要打着推尊周王室的旗号的。自從秦孝公以來,周王室越來越卑微,諸侯之間也繼續互相兼并,函谷關以東地區化為六國。到目前為止,秦國已經有六代君王乘勝奴役諸侯了,現今諸侯服從秦國就如同地方官服從中央政府一樣。以秦國的強大,大王的賢明,完全可以象掃除竈上的灰塵一樣,掃平諸侯,成就帝業,使天下統一。現在可是萬世難逢的最好時機。倘若現在懈怠而不抓緊此事的話,等到諸侯再強盛起來,他們再訂立合縱的盟約,就算像黃帝一樣的賢明,也不能吞并東方六國了了。”
嬴政任命李斯為長史,後來任命他做客卿。再後來做到丞相。